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阅读: 评论:0

第5章《儒林外史》
5.1 复习笔记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
(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1.命意在批判科举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
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创意平板折叠桌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
(3)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都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如匡超人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
(4)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王仁、王德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5)《儒林外史》还写了寄生于举业文事的人的赤诚与愚昧,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6)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把批判科举制度同
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通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暗。
3.科举派生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脰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三、理想文士的探求
1.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杜少卿是作者殷情称扬的理想人物,表现在:
(1)淡薄功名,傲视权贵,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2)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3)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4)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5)表面上狂放不羁,但是仍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2.“真儒”与实学思想
(1)吴敬梓的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这体现在作品中便是描写了祭泰伯祠和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
(2)吴敬梓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
功的意旨,但是却披着古代“礼乐兵农”的外衣。他的社会理想是走托古改制的路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基础,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
(3)作者在探求理想的同时,对封建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
3.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1)真儒名贤的教化不能挽救日下的世风,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作者既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写出一远离科举名利场,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四大奇人”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2)《儒林外史》描写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塑造了一些轻视功名富贵,具有一定叛逆性格却又带有封建阶级正统气味的“真儒”形象。赞扬了部分功名富贵圈以外善良淳朴或有一技之长的市井小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儒林外史》的局限在于作者虽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并没到出路。
四、《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宜春学院学报
1.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马红妹(1)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吴敬梓却采取了编年和纪传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为序,创造了一种长篇小说的独特的结构。
双极化天线(2)没有设置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互相推进。全书像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来。打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推动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3)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这一模式对后世小说特别是晚清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1)传奇性的淡化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描写的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
①《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②人物性格摆脱了类型化,有丰富的个性。
③作者还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④《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
⑤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
马来酸酐>mean shift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3)自然景物描写不落俗套
自然景物的描写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程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4)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
①《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③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富的、天然形态的艺术。
3.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1)吴敬梓有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他睥睨丑,轻蔑流俗。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2)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美刺意义,“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3)《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4)《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3:1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生活   人物   社会   科举制度   理想   科举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