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复习笔记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的编定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其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而写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2)《诗经》的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有史籍可考。
②采诗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③删诗
《诗经》编集成书,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定的。是不可信的。
《诗经》的来源的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问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
2.风、雅、颂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1)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l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2)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①大雅陈利丹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②小雅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①周颂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②鲁颂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阅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骆》、《胴》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③商颂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3.用诗和传诗
(1)用诗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但所引“诗”句往往断章取义。
(2)传诗
秦灭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
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二、《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也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如描写了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2.农事诗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其中《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周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在这些宴饮中,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有某种政治目的。
4.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如大雅中的《板》、《荡》、《桑柔》,小
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小旻》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齐风·南山》等。
5.战争徭役诗
(1)战争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
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秦风中的《小戎》、《无衣》。《诗经》战争诗往往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2)徭役诗
逐步回归分析《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6.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1)情诗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齐风·南山》、《鄘风·柏舟》。
(2)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港口码头
淄博乐通塑料建材有限公司(3)弃妇诗,如《邶风·绿衣》、《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等。
《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四、《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赋比兴的含义
①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②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③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比较优势
(2)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在赋、比、兴三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