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说到:诗歌和小说、戏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言志的、缘情的,即使是描写客观事物也要见出诗人主观的性格和形象。伟大的诗人总是以他自身的形象打动读者,使人千载难忘。在杜甫以前到达这种成绩的,只不过屈原、陶渊明和李白等少数几个人而已,杜甫的伟大也在于此。
〔一〕安静的诗人:诗人从头到尾都未致辞,他在想什么?
1.诗人在哪里?
思考一:请出诗中由诗人发出的动作。
〔诗人〕暮投石壕村
〔诗人〕听妇前致词
〔诗人〕如闻泣幽咽
〔诗人〕独如老翁别
结论:诗人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看见了这一家人一夜之间所经历的生离死别的巨变,他同情百姓的疾苦,批判了差役的凶残,控诉了X带给人民的损害。可是诗人在这首诗歌里是安静的,是无声的,因为他自己无法援助他们,甚至无法抚慰他们。 2.诗人为什么安静?
1〕杜甫会被抓吗?
资料1:
支撑架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水力压裂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结论:杜甫当时是右卫卒府兵曹参军,写(石壕吏)时是华州司功参军,按国家规定享有特权,不用服兵役、劳逸,也不用交租纳税。 2〕他可以制止差役吗?
资料1:
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有这样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捉人〞的“吏〞,指的就是古代衙门里的捕役,也就是人们说的捕快。他们作为总揽阶级的鹰犬,常常欺压百姓,成为人们鞭挞的对象。 捕快所承当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捕快在古代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捕快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即“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是困难。〔(古代怎样的人被称为“捕快〞)诸葛文〕
杜甫曾经就有时机当治理小吏的官员县尉——
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品牌研究资料2: 后来,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的杜甫,总算是捞了个官当。但又因为官职是县尉,他不想去就任。
县尉是个九品芝麻官,主要负责收税、征兵、抓贼,是官场的起点。可对诗人们来说,这就是个欺压老百姓的工作,所以很多诗人都不爱干这个活。〔(半小时漫画唐诗2)〔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资料3:
华南城刘晓东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高适(封丘县)〔节选〕
结论:石壕村这个小吏,抓壮丁就是他的职责,他要是数额不够,或者交差晚了,他的生活也不好过,他的生活不好过,他全家也很惨。
3〕这家人该去服役吗?
资料1:
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产。···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战马前往所在的兵府报道,然后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资料2:
古者〔强行征兵制〕发百姓戍边无虚岁,父子、兄弟、夫妇常有生死离别之忧。论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汉、唐调兵于民,独不见杜甫诗中(石壕吏)一首,读之殆可悲泣,调兵之害乃至此。〞在府兵制下,服兵役为强制之义务,这才会发生(石壕吏)那样的荒唐剧。
——(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吴钩
结论:应该——唐朝征兵之制。
综上:诗人之所以安静,是因为他不仅看见了百姓的疾苦、差役的蛮横,他也看到了正是他所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
安静的背后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总揽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和内心庞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