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3

阅读: 评论:0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题 黄荣煌 内容提要: 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 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的探讨。 关键词: 《桃花源记》 ;世;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其一是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世”的理解。 《桃花源记》一直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然而可能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 《教材并没有 对文中“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作注解,而教参及各种参考资料则把它解释为“朝代” ; 查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也没有对这个“世”作解释,估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 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解释者并未认真探讨“世”的意思 ,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就把 它解释为“朝代” ,结果大家都认为“世”是朝代的意思,其实,这里的“世”并不是“朝 代”的意思,而是“世、代”的意思,试述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朕” 。王曰: “去‘泰’ ,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他如议” 。……制曰: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 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 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 所引内容明确地表现了秦始皇的思想: “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也就是说从今 以后就都按世来称呼,一代一带往下传,传之无穷,这里的“世”的意思是“代”是毫无疑 义的。我们再回到《桃花源记》中来,文中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桃花源中的人是在秦末乱时避居于此的, ” 来到桃花源后再也没有出去过,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当时武陵人所遇到的桃花源人也不 再是原来避进桃花源的那批人了,而应该是他们的后代,那么,在
氧气雾化吸入
他们的头脑里,只是当年 先辈们告诉他们的始皇帝要将皇帝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故有“今是何世”之问,其意思 是问“现在是第几代皇帝了?”而不是“现在是什么朝代了” ,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 有“朝代”这种概念。 《桃花源诗》的开头也能说明这一点: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 这里是说秦始皇扰乱天常, 这些人就躲避那个乱世。 也说明他们是在秦灭亡前就离开了原来 居住的地方, 躲进了桃花源, 对外界发
生的事一无所知。 所以才会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里还写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叙述后的反应: “皆叹惋” ,原以为秦朝真会如始皇帝 说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谁知道才过了五百年(奇迹隐五百) ,不但秦 灭亡了,还又经历了汉、魏,到了晋朝,这才是他们叹惋的真正原因。 又托名陶潜的《搜神后纪》卷一也有一篇《桃花源》 ,跟《桃花源记》相比有少数异文, 1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岳麓书社,2001 年 9 月第 2 版,第 43-44 页。 文中说: “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处说得比《桃花源记》更清楚: “遂与外隔” 袁行霈的《陶渊 ; 明集笺注》校记中说“遂与外人间隔” 《艺文类聚》作“遂与外隔绝”《太平御览》作“遂 。 与外隔”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避秦难的人进入桃花源后是再也没有出过外面的。所以可 。 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更不知道秦朝三世而亡, 故他们问的还是应该是 从他们祖先那传下来的秦朝的皇帝是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了。 又《初学记》所引《桃花源记》中此处为“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显然 是为了避唐
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这更是“世”应该解为“代”的明证。 此外,又《史记· 秦始皇本纪》 : 太子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 4 3 2 又赵高遣阎乐逼二世自杀后: 赵高乃悉如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 “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 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 ”立二世史子公子 婴为秦王。 5 二世是有了,但没有三世,原来是赵高认为名不副实,故复尊子婴为王,如非秦末山东 诸国复自立, 二世胡亥以后当有三世、 四世以至于万世, 当然这也是按逻辑推理, 然从此看, 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又许慎《说文解字》 :世:三十年为一世。段玉裁注:按父子相继曰世,其引申之义也。 6 又《康熙字典》《正韵》 : :始制切,音势,代也, 《诗。大雅》 :本支万世。 《论语》 :必 世而后仁。 7 又贾谊《过秦论》中: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又: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又《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10 9 8 又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 矣。 又:杜牧《阿旁宫赋》 :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
尚书令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民,则可递千 世以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1 后所举各例,意思都与“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一样,是“代”的意思 。 2 3 《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搜神后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43-444 页。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书局,2003 年 4 月第 1 版,第 482 页。 4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 50 页。 5 同上 53 页。 6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书店,1992 年 6 月第 1 版,第 89 页。 7 《康熙字典》子集上,广州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第 3 页。 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五十一,岳麓书社,2002 年 9 月新 1 版,第 1540、1541 页。 9 《三国志》 (简体字本)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678 页。 10 《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6 月第 1 版,第 157 页。 11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卷七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1 版,第 3432 页。 第二个问题是文中说: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这里很明显有错误, 因为《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之语,故绝不会“悉如外人” ,而应该 是“悉异外人。 ”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比如王叔岷在《陶渊明诗笺证稿》卷四 中指出: 案“衣著”,复语。 《论语·子罕》:“衣弊缊袍。”皇疏:“衣犹著也。” 《韩 诗外传》九:“士褐衣缊著。”衣、著互文。据后诗“衣裳无新制”,则男女衣著与 外人异,不得云“悉如外人”。王维《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亦其证。岷 昔年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 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著”,盖谓其中 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 矣。 12 龚斌的校笺本云: “外人,应解作方外之人,尘外之人。 ”且举后诗: “借问游方士,焉 测尘嚣外”为证 。谭定德的《 “衣著”新解———《桃花源记》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争论 述评》中则从语法的角度认为此处的“衣著”应为动词,认为解决此问题应从“外人”一词 入手 ,但只破不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范子烨在《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中则认为“王氏(王叔岷)平生读书精审,治学 严谨,
颇有高邮“二王”的遗风,其“悉异外人”之说,已然是超越伦的卓见,但由于他 不敢怀疑陶公的权威,因而表示放弃
自己的这一正确观点,同时又曲为其说,以牵强、含混 的解释来人为地调和作品细节上的矛盾,实在大可不必。”15认为这就是陶公笔下的失误, 但也未说明所以然。 我觉得王、龚两人的解释都不很正确,文中“悉如外人”后还有一句: “见渔人,乃大 惊” ,从文中的“率妻子邑人”来看,迁来此地的人应该有很多,韩非子的《五蠹》中说: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16” ,桃花源里的生存环境 比外面好多了,人们的生殖繁衍只会比外面快,五百年以后,这里的人只会比原先多很 多, 而决不会比原先少。 因此我觉得, 他们之间互相不认识的情况肯定会有, 但是不至于 “大 惊” ,正是因为衣着不同,所以才会“见渔人,乃大惊” ,因此理解成“如外人皆衣著”或“方 外之人、 尘外之人” 都于逻辑上讲不通。 我以为这句话中的 “其中往来种作” 是衍文, “悉 而 如外人”则就应是“悉异外人” ,试述如下: 考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 ,此处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前无“其中往来种作” 12 13 14 14 13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 ,中华书局,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511-512 页。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05-406 页。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八期。 15 16 文见 news.guoxue/article.php?articleid=24632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087-1088 页 字样。对于《搜神后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的校点说明中说: , 《四库全书》 引用明人
沈士龙观点, “其为伪托, 说: 固不待辨” 而又认为其 , “文 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 。还有学者经考辨,认为其书唐以后已不存,今本当经 过后人增益而成。这些意见,都较中肯可信。 17 18 袁行霈候忠义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中也引沈士龙语说“其膺撰嫁名,由来已久” ,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说: “此书之题作陶潜,自梁已然。“益可证与古本无大异同 ” 矣” 如此,不管怎么样, 。 《搜神后记》中的文章至迟也是梁或梁前的,那么, 《桃花源》也 应该是记录了《桃花源记》的原貌。换言之,陶渊明这里并没有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 ,而只是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那么,王叔岷的“而往来种作,自与外 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则没了着落,“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说“自‘其 中往来种作’到‘并怡然自乐’《艺文类聚》作‘邑室连接,男女披发怡然并足’《太平御 , 。 览》仅为‘男motorla
内外网数据交换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 《艺文类聚》中则与今传《桃共源记》的文字截 ” 然不同, 《太平御览》中亦无“其中往来种作”字样,各类书中所引有关文本 见下表: 类书名 《艺文类聚》 《初学记》 《太平御览》 《搜神后记》 今《桃花源记》 有关句子 邑室连接鸡犬相闻男女披发怡然并足21 邑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2 屋宇(邑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2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20 19 由此可看出有“往来种作”的只有现在的《桃花源记》 。 但正如王叔岷指出的,王维的《陶源行》中有“居人未改秦衣服 ”来看,似乎,唐时 读到的《桃花源记》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 。王维以后写桃源诗的还有韩愈、王安 石,韩诗中说: “
抗弯刚度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争持酒食来相馈, 、 “ 礼数不同樽俎异” 24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439 页。 袁行霈、候忠义主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年 11 月第版 19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辩证》 ,第 968 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20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第 482 页,中华书局,2003 年 4 月第 1 版 21 《艺文类聚》卷八六《果部上·桃》 ,第 1469 页 22 《初学记》 ,中华书局,1962 年 1 月第 1 版,第 674 页。 23 《太平御览》有两处引用《桃花源记》括号内为异文。见卷 663、967,第 2962、4290 页。中华书局, 1960 年第 2 版。 24 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年 8 月第 1 版,第 98 页。 18 18 25 , 王诗中云: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从他们的诗意观之,至少到王安 26 石,他们看到的的《桃花源记》还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 。 那么《搜神后记》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应当是在《桃 花源记》的传抄过程中,逐渐衍出了“其间往来种作” ,然“往来种作” 不能“悉异外人” , 故改“异”为“如” ,而《搜神后记》中的相关内容则基本未受此影响,但因《桃花源记》 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众所周知,在传抄过程中也从陶集改为“如”了。但改动却未发 现“往来种作”固然可以“悉如外人” ,而“男女衣着”则未能“悉如外人” 。因此我以为《桃 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当非陶渊明原文所有,否则王韩诸诗便不会都理解为“悉异外人” 了。 若《搜神后记》果真“非唐以后人所能”的话,那么, 《搜神后记》里的《桃花源》当 保留了《桃花源记》最原始的面貌。就王安中小学数学网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3:0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外人   男女   桃花源记   衣著   桃花源   认为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