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红楼三人行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答案A
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故B项错误;“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儒学出现危机
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清江论坛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
3.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的是作者( )
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B.忧国忧民情怀
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
D.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A
解析诗句描写了战乱以及战乱给作者生活造成的困境,反映了作者困苦的生活。
4.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 )
A.《夫妇饮宴图》 B.《洛神赋图》
C.《游春图》 D.《人物龙凤图》
答案B
橡胶带解析《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故选B项。
5.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
6.“(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 D.元末明初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写的是火药的应用,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唐末。
7.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历经艰险到达日本,他主要是为了( )
A.了解日本文化 B.传播佛教思想
C.增进两国友谊 D.进行朝贡贸易
答案B
解析鉴真是唐代的高僧,其东渡是为了弘扬佛法。
8.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各国使节和宾客”“外商”和“对外贸易”等可知,唐朝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项正确。
9.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下列哪一古代城市的繁华、富庶和文明( )
A.西汉长安 B.东汉洛阳
C.东晋建康 D.唐都长安
答案D
解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故D项符合题意。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
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常见的题材,本题要求从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从而体现了该题开放性的特点。解答时既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具体时代(唐代)的历史特征,也可从人物的共性(佛教高僧)提炼出一个主题,从而就唐代开放包容气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古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作简要论述。
等级考专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
A.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儒家地位衰落
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痛苦,而佛教教人忍受苦难,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这种需要,故C项正确。
2.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答案A
解析统治者采取的任何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隋文帝鼓励佛教传播,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政权以增强统一的力量。故选A项。
3.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答案B
解析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可知统治者为宣扬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道举的设立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4.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 )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
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答案D
解析“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的意思为: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D项正确。
5.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答案C
解析古文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故魏晋南北朝文人逐渐重视诗文的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骈体文受到鄙视。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体现的原则,它反映了唐代后期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的愿望,故C项正确。
6.“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
A.社会习俗 B.丝绸之路
C.边疆治理 D.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低飞的雁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故选B项。
7.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 )
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
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
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诗歌出现不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唐诗的繁盛,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诸多因素推动的结果,故A、B两项错误;唐朝实行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诗赋也是科举
考试的重要内容,故C项正确;除诗歌外,词、曲、小说都能很好地表达情感,故D项错误。
8.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A.效法道家 B.有意无法
C.形神兼备 D.超越古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知王僧虔主张书法要形神兼备。
9.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时代选择的关系。从题干中可看出,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与萧子云的书法相比“尽善尽美”,正是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造诣的推崇,才导致王羲之的书法日渐普及,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是其个人艺术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连体人故C项正确。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其次才是受唐太宗推崇的影响,“决定”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不能说明其书法成就不可超越,故B项错误;艺术评判标准的区别不是朝代更替的产物,而是不同时代需求的差异造成的,故D项错误。
10.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