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版考研笔记

阅读: 评论:0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版考研笔记
索引图像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即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的演进历程。
文学史包含一下几个内容:
一、文学本位
1.立足文学本位,重视文学所具有的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诗歌可以证史但不能代替历史。
2.紧紧围绕文学来阐述文学发展的历程。
文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
①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②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生平、思想、心态……)
潜水钟与蝴蝶 下载③文学作品(核心内容)
3.看见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作用,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
4.看见文学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以及文学传媒这两翼。
二、撰写文学史应当有史学思维物质文化
1.改变按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作品简单排列的模式而更注重历史的脉络,描述传承流变的过程。
2.改惯用的评价式语言为描述性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张叶帆
三、文化学视角(文学的演变本就与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弗吉尼亚伍尔夫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
加油~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
②文体从萌生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不同
2.朝代
①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不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②朝代内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3.地域
①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有盛衰变化
②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说明中国文学的发源地不止一个)
相反相成的因素相互作用npa
1.俗与雅: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但经孔子整理,被儒家奉为经典后变雅。在俗与雅之间,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吸收其他文体的艺术特以求得新变;诗词赋之间的区分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
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文体辨析是一个问题,文化融合更是一个关系到文学发展的大问题。如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而使抒情小赋兴起,形成赋的诗化;苏轼赋予词诗的功能;周邦彦以赋为词。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学体裁的内部运动)
魏晋之后文学走入自觉或半自觉的道路,不断革新,修正弊病,推动发展。
4.文与道的离合(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关系)
文学适合儒家思想,与道合: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
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之前)①先秦②秦汉
中古: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③魏晋至唐中叶(天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2:4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文学史   文体   发展   说明   艺术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