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 元代文学(下)【圣才出品】

阅读: 评论:0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7.1 复习笔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南戏的形成
(1)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永嘉(浙江温州),称为“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2)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盛行于浙闽一带,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3)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逃难至此,人口骤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诸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4)南戏是在宋杂剧角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在
宋词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5)形式上,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2.南戏的体制及其与北杂剧的区别
(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2)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动物的运动方式(3)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4)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
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灵活多变,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有利于表现各个角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5)在结构方面,南戏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称作“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3.南戏在内容上与杂剧的同异
(1)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2)不同的是南戏民间彩更浓,少有像《梧桐雨》《汉宫秋》之类借历史事件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作品,而往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都斥责男子变心,反映当时文人一旦高升就休妻再婚,破坏家庭稳定的社会现象。
4.早期南戏作品
(1)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我国城市的市花(2)《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它是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①《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
路网密度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属初期南戏特征。
②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③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如写张协对贫女的态度不断变化,从落难相依发展到抛弃乃至杀害,层层深入,颇为细致。
【名师点拨】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它产生的时间,远早于其他戏曲形式,甚至北曲杂剧,具有典型的产生背景和独特的演出风格,其代表作品(尤其是《张协状元》)或在思想上除旧破俗,或在艺术上开疆拓土,成就不一而足。各大高校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屡次将其设为大题的重要考点,考生须特别注意。
二、《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1.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举制度时兴时辍,许多士人失去晋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因而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2.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
(1)《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这种同情宽恕的态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多血症(2)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他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
网上冲印系统和价值。《琵琶记》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3.伦常冲突中的蔡伯喈
(1)蔡伯喈服从了皇帝朝廷,便照顾不了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孝子”,便做不了“忠臣”。至于个人的意愿,更遭到无情的践踏。这样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喈只能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
(2)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
《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1)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①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的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另外,蔡伯喈也是有情有欲的。双性同体
②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想要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
(2)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赵五娘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其“有贞有烈”,守礼行孝值得歌颂。但《琵琶记》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3)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2.戏剧冲突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具特。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展示出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3.语言特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4.流传与影响
(1)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上比较粗糙,其文学性远逊于北杂剧。《琵琶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到了明代,《琵琶记》更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
①就形式而言,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它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还使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成为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
②从思想内容的影响而言,明代《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作品在表层意义上发展了“关风化”的口号;《浣纱记》和“临川四梦”等则间接地从“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琵琶记》的精华。整个明代戏曲,都可以看到《琵琶记》的印痕,所以后人称《琵琶记》为“词曲之祖”。从这个意义上说,《琵琶记》实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四、四大南戏及其他
1.四大南戏
(1)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
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2)这些剧本通常受到戏班和艺人不断地修订和改编,从而带有世代累积型特征。
(3)随着南戏影响的扩大,文人作家加入到南戏创作和改编的行列,经过加工和重新创作,原来稚拙的剧本变得较有文采和较强的可读性,构成一种基本的写定本,流传后世。参与写定的文人也就被看作是剧本的作者。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2:4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伦理   南戏   杂剧   琵琶   社会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