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复习笔记
一、乐府和乐府诗
1.乐府与太乐
(1)乐府诗
李忠瑞种子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仪表设备(2)乐府与太乐
①分属系统不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
②职能上的分工
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而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另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用楚声演唱,也由乐府机关负责管理。
2.乐府的兴废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成帝末年,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
没有乐府建制。
3.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1)乐府诗的搜集
①东汉音乐管理机关
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另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
②六朝有些总集专门收录乐府古辞,其中主要是两汉乐府诗。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尤为众多。腐蚀试验
(2)乐府诗的分类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3)现存两汉乐府诗的情况
从作者看,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从时代看,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除《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作于西汉外,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汉书·艺文志》:“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
(1)表现百姓疾苦的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侧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的乐府诗
有些作品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把人带进另一个天地。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后来许多同类作品都是以此作为蓝本。如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到《红楼梦》中演变成贾府的“白玉为堂金作马”。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1)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红狼牙鰕虎鱼
(2)《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主人公之间只有爱,没有恨,他们的婚姻被外力活活拆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
(3)两汉乐府诗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这样的诗。作者对秦罗敷和胡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嘲笑、鞭挞好无行的使君和金吾子。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1)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2)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日出入》、《艳歌》、《长歌行》等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表达长生的幻想。
(3)两汉乐府诗无论是写举体飞升进入神国仙乡,还是写神灵来到人间,都把人和神置于同一层面。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人神同游。两汉乐府诗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4.两汉乐府对诗骚传统的继承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遗响。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生活镜头的选取
(1)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3)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情节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时见曲折。内经讲义
3.人物形象各具特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4.叙事详略得当
(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2)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长于、也乐于铺陈场面。
(3)对事情的中间经过普遍有详细的叙述,有的还有细节描写,但对故事的开始和结局的叙述都比较简单,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
(4)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两汉乐府叙事诗在陈述故事、刻画人物时,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与此相反,两汉乐府叙事诗对人的容貌形体通常都以略写的方式处理。这种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5.寓言诗的创作
(1)寓言诗
汉代以前,尽管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寓言诗却极为罕见,只有《诗经·豳风·鸱鸮》可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寓言诗。而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2)两汉乐府寓言诗的类型
一是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二是植物和人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
四、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1.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1)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
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2)先秦楚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这种诗体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中间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的句子。稍加改造,就变成七言句和三言句,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
2.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
(1)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少数民
>人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