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 袁行霈版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产业发展模式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  道教的兴盛 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谈玄析理        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记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 《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彩和浓郁的的悲剧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txs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
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水化硅酸钙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 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
    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
1、 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电视剧海之门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
籍自幼好学,博览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2:3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3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政治   诗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