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阅读: 评论:0

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
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9个学院,55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开放式大学。
网眼监控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4年,清华大学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矢志奋进在一流大学建设路上,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制定并实施《清华大学章程》,进一步理顺学术与行政、管理与服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强调人才培养的非功利性,明确学校治理的育人导向和学术导向,突出学校
治理架构的社会参与和开放合作。作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章程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力促进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内部运行的规范化、办学治校的科学化。
清华大学率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改革方案首家获得国家批准。学校紧密围绕完善中国特现代大学制度
和治理体系、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这一目标,确定了综合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将大大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并形成潜心学术、热心育
人的良好氛围。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目标,由试点转入全面推进,14个院系已完成方案制定并落地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院系聘任自主权明显加强,新进教师质量显著提升,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大幅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已进入实施阶段,学生作为主角深度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之中。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教育全面开展,近期清华面向全国高校发出了建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倡议,推动高校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大局。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继续提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水平。2013年启动的苏世民学者项目,中美两国元首曾发来贺信,已正式进入全球招生程序,准备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未来青年领袖;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清华-耶鲁环境、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全球政治
体访
与经济、清华-哥伦比亚商务分析等高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顶天、立地、树人”宗旨,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推动重大项目进展。我校师生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暗物质探测、量子计算、灵巧通信卫星、液态金属人工机器、出土文献、国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和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日益严峻,知识创新和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全面改革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成果。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全球创新体系和国家转型发展中
视域的角定位,探索和创新自身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清华风格”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把清华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以从容的心态、执着的精神、超越的勇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扫除阻碍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战略规划,做好“十三五”重要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践,切实抓好通识教育,着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2015年,清华大学走过了104年的历程,她既有厚重历史又充满蓬勃朝气。让我们携起手来,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共同创造清华新百年的辉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书写新的清韵华章!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
开办国学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1932年-设工学院
1933年-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1937年-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雅奇mis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在清华园复员开学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1:0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0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学校   改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