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0年11月刊(总第91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0)11-026-03
投稿日期:2020-01-21非法侵入(01)
作者简介:宋皓(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 清华大学体育文化管窥
宋 皓1,田 翔2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北京 100084;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胡富国简历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为例,对清华大学体育文化进行探析。研究认为,口号的提出是在当时一系列历史背景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体现的是将个体健康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之中的目标。为此,清华大学在实践中形成了“物 质与精神相结合”“育体与育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和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全面育人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关键词:清华大学;体育文化;健康;全面育人;爱国主义
清华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体育方面也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50—6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激励了建国后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走上爱国、成才的道路。全面梳理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提出的逻辑思路、文化构建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更高的站位上总结高等教育中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规律,为推动体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1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
年”的提出背景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向所有清华大学学生发出的一项号召。理解蒋南翔校长发出如此倡议的原因,需要追溯至彼时的历史背景。(1)中国国民体质孱弱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蒋南翔校长曾经以“一年级买眼镜,二年级买痰盂,三年级买药罐,四年级买棺材”的俗语对旧中国大学生堪忧的身体状态进行了形象的讽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体质虽有一定提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 历史积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该口号的提出首先可以被视为是对当时国家“强国强种”需要的积极响应。(2)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党和国家对国民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同志在1962年时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发展根本方针,在学校体育中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蒋南翔校长做出“健康第一,这是政治任务;教学任务只能第二”的论述,进而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其体现的正是对党和国家既定体育方针、教育方针的响应。(3)清华大学拥有一以贯之的体育历史传统。一方面,清华大学作为利用“庚子赔款”所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在早期的办学风格上承袭了西方重视体育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也都对体育工作极其重视,由历任校长提出的“强迫运动”“三育并举”“通才教育”“体育与爱国相统一”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马约翰教授对体育事业的杰出贡献。马约翰教授为我国近代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清华大学工作的52年里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体育事业。正是因为他对体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年过八旬仍然展现出的良
好精神风貌,才让蒋南翔校长得以提出“像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呼吁。综上所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正是当时宏观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与微观校园文化、杰出个人表现所构成的整体性约束之下形成的必然产物。
2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
年”的逻辑理路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虽然以体育口号形式被人们所熟知,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却是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体育哲学思想。“健康”“工作”“祖国”“五十年”4个独立的词语依次而进,将个体健康融入国家建设之中,形成了集体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
2.1 以“健康”作为一切行动的
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健康划分为了2个维度。就个人而言,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社会而言,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无论是实现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必然要以个体生理机能的正常为基本前
27 2020年11月刊(总第 91 期)
提。而要想尽力发展肌体的健康和身体的效能,就必须要以体育运动作为基础和保障。
2.2 以“工作”作为价值实现的手段
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如果每个独立的个体都能够以健硕的体魄和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那么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势必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
在中国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个体追求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更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健康的体魄则为以工作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最大化的价值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2.3 以“祖国”作为服务对象的主体
与以往社会形态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地位投入到了社会建设中。蒋南翔校长曾经说过,“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除了培养青年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业务的人才外,还同时必须是体魄健全的能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故口号中的“祖国”一词是对中国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诠释,其所彰显的恰恰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人民主体性的根本特征。
2.4 以“五十年”作为终身奉献的目标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就此而言,“五十年”所体现的不单纯是时间的概念,而是“终身”的概念。而欲想达成终身为祖国健康工作之目标,就必须结合几项内容:(1)通过适当的运动延缓衰老;(2)工作上只争朝夕扩大生命容量和内涵;(3)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衡量自身生命意义的价值判断。三者缺一不可。
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之清华大学体育文化构建
清华大学以体育作为重要的办学传统,在多年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体育文化,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贡献了独特的清华智慧。3.1 构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
体育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
项体育建筑及设施。清华大学体育场馆
不仅面积巨大,高达22万平方米,而
且种类繁多、设施齐全,能满足几十个
不同运动项目的使用需求。丰富完善的
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
了物质的保障。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实践中形成的体
育理念。“‘德智体’三育并举”“通才
教育”“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
体育,不清华”等理念中均浓缩着百年
清华体育精神的精髓,指导着清华大学
体育实践不断向前。
3.2 构建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体
育文化
在育体方面,早在唐国安校长在任
时期清华大学就成立了体育部,并聘请
美国教师指导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张煜
全校长在体育馆建成后第一时间推动体眼力大考验
育课程的开设;马约翰教授更是穷尽毕
生之精力在探索育体之道上笃定前行。
1949年至今,清华大学延续传统,在
育体理念和实践上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钼棒确保一批批清华学子以健康的体魄投入
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在育人方面,清华大学倡导体育在
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马约翰教授
所提出“体育的价值迁移”理论,时至
今日仍然对清华大学的教育体系建设具
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同时,清华大学
同样注重体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
系,1949年以前就强调国势之下唯有
强健体魄才能堪当救国重任,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又以体育作为塑造学生社
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
3.3 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
育文化
就普及而言,清华大学将“强迫+
兴趣”作为“全面体育”培养的手段。
无论是早期强制的“五项测验”,4年
必修体育课程,还是如今的“4+2+2”
体育课程体系、课内长跑测试、课外阳
光长跑、“四点半”强制锻炼打卡、不
会游泳不能毕业等都是“强迫运动”的
体现。在“兴趣”培养上,清华大学开
传送带设计设了足够丰富的体育课程项目,批准学
生成立不同项目的体育自治组织,如
“马约翰杯”体育比赛贯穿全年且覆盖
数十个运动项目,形成了以“趣味体
育”促进“终身体育”的动态机制。
“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
方”,清华大学也同样重视“提高体
育”,即体育代表队的建设。1954年,
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在蒋南翔校长的倡
导下正式成立,提出“业余赶超专业”
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起,清华大学
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探索体育与教
育相结合的新思路。如今的清华大学体
育代表队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
度和模式,并培养出了胡凯、易思玲等
大量国家乃至世界级的优秀学生运动
员,对周围学生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教育
意义,达到了“以提高带普及,以普及
促提高”的良好互动效果。
3.4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体育文化
体育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价
值,因此也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方
法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支撑。对此,马
约翰教授就指出:“体育这一门科学是
以很多科学为基础的,依据各种科学构
成了体育的原理、原则。”故更加有效
地发展体育运动必须以对其基础学科的
深入研究为前提。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注重教学的基
础上将体育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以
普通高校身份申请建立了体育学科的硕
士点、博士点,2017年时开设体育辅
修专业,同时还拥有体育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等8个学术研究平台,为祖国
体育事业培养体育专业学术人才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4 结 语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作为集
中体现清华大学体育精神的响亮口号,
其以简练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在个人、
集体、国家之间构筑起了一条相互联接
的纽带。新时代赋予了我国高等教育新
的任务,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体
魄健硕、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
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命题。要答好
这一命题,清华大学在体育文化建设中
产业转移
所提供的重要启示值得反复思考。
(下转第48页)
482020年11月刊(总第91期)
能够使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运动特长,在锻炼中充分展示自己,并为集体赢得荣誉,做出贡献。以此种方法增强自身在大学集体生活中的存在感与参与感,对自身做出积极正面评价,且由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要求较低,大学生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注意力集中点,忽视了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
因素带来的自卑情绪,有助于大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
2.3 改善人际关系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及时间沉淀作用,人格发育不健全,具体表现形式为过度内向、自我封闭等,在生活中特立独行、独来独往,经常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或从不与人交流,往往难以与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可通过团队性的体育锻炼活动来缓解,在篮球、足球等对团队配合度要求极强的活动中,为赢得团队胜利,要求队员之间存在高度默契与频繁交流,通过高频率的信息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性格,克服孤独感,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例如,在大学篮球课中,体育教师可按照人数、身高等情况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包括投篮计分对抗、运球计时对抗、实战对抗等多种形式,尤其在实战对抗中,由于队员之间需要进行传球、组织进攻、防守等多种团队战术动作,所以必须进行沟通,通过团队协作与交流增强队员间的感情,以此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全人格。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场内动向,以语言安抚大学生,避免由于大学生性格问题出现矛盾,若出现矛盾则应立即叫停活动进行调解与思想教育,避免矛盾扩大化。2.4 改变学生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经常存
在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杞人忧天等情
绪,长此以往将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造成损害,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忧伤情感
状态进行干预。同时,也要避免互联网
短视频、综艺节目的娱乐至死理念影
响,可以通过区别于传统体育锻炼的
“趣味体育”改变学生心态。所谓趣味
体育实际上是指一种以趣味性、娱乐性
为主的体育锻炼,利用轻松的锻炼环境
与体育项目使学生从心理困境中挣脱出
来。趣味体育包括“乒乓接力赛”“呼
啦圈过山车”“心心相印”等多种竞技
形式。以“心心相印”为例,该活动
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竞技,组内每2人
为1队,要求2人背夹篮球、步调一致
地前进,严禁双手碰球。进行接力时接
力方必须在线内完成接力活动,以用时
长短为标准取名次。通过此种体育锻炼
形式,既能增强大学生体质,又能使其
感受到竞争的刺激与快乐,改善固有的
不健康心态,消除焦虑、忧伤等消极情
绪,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5 减轻疲劳感
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就
业等压力,虽然压力能够为大学生的学
习与工作开展带来强劲动力,但同时也
会为其带来极大疲劳感,降低学习与工
作效率并影响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能通
过注意力转移的形式使大学生在紧张的
情绪中解脱出来,利用身体的锻炼抒发
精神压力。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使身体
逐步适应各种环境,诱发积极情感,对
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尤
其是在精神疲劳时,通过一场大汗淋漓
的体育比赛能够使寂寞、自卑等不良情
绪得到发泄,并感受到喜悦、快乐与自
信,这也正是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
另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控制大学
生的应激水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
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应激源是指那些
唤起机体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
景,包括一个人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与
应激有关的躯体的、情绪的、心灵的、
社交的、智力的环境刺激。而有规律、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积极应
激,也是消极应激的缓冲器,如慢跑、
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是减少应激的
最有效方法,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3 结 语
鉴于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
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难以解决
的前提,通过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因素与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正向作
用,可使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体育锻炼的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体系中
提升体育锻炼的比重,为我国大学生
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
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珊,张海玲. 大学生体育锻炼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
(4):146-147.
[2]莫连芳,吴祖华. 不同体育锻炼
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运动精品,2018,37(10):70-71.
[3]刘涛. 浅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黑河学刊,
2010(4):118-119.
参考文献:
[1]顾淑霞,陈超. 蒋南翔留给清华的无尽财富[J]. 北京教育(高教),2014(1):58-61.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蒋南翔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邵伟德,施鑫,李启迪. 蒋南翔
体育教育观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5,38(6):102-108.
[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
共中央,国务院. 2016
[5]清华大学《马约翰纪念文集》编
辑组. 马约翰纪念文集[M]. 北京:中
国文史出版社,1998.
[6]安忆. 清华送给青少年的最好礼
物[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018.
[7]清华大学《蒋南翔纪念文集》编
辑小组. 蒋南翔纪念文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上接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