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阅读: 评论:0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从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出发,论述当代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探讨实施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更新、利用和评价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载体分门别类管理,整合自身信息资源,构筑自身知识体系,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个人知识开发和创新为基础,坚持知识学习为动力,采用知识交流途径,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应充分认识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步骤,实施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1当代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提高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大学生除了从课堂、实验、实习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从图书馆、校园网
、Internet、广播电视、专题讲座、见习、实习等多种渠道轻松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但却不知如何从信息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知识。对已经拥有的知识不知如何管理,不知高效地提取利用,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信息的浪费和精力的消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正是这一状况的逼真写照。因此,大学生必须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捷径,提高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力求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1.2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个体在何时需要信息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相结合的应用能力、信息再创造能力等。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弱对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对文献的猎取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个人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及消化吸收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达到自觉、敏感的程度。
1.3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整合与补充,逐步建立与完
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要学习专业教材外,还必须补充在教材中没有涉及或涉及不够的大量专业知识,并理顺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把分散、零碎的知识通过组织、管理,使之系统化,成为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个人知识积累,从而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1.4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在当代,知识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整合和更新个人的专业信息资源,提高学习、应变和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将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识学习和管理,可以不断提高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体现更高的个人价值。
1.5坚持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旧知识不断淘汰,新知识不断产生,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为5年左右,个人知识体系必将发生深刻变化。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大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更新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将来走向社会也能不断学习、应用、创造、更新已有知识和技术,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2当代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2.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理论和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当代大学生为了适应上述目标的要求,毕业后更好地应对社会竞争,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拓宽知识面。此外,大学生的知识较为零散,大都属于隐性知识,为使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必须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加以系统组织和转化,以适应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2)当代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补充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加入各种协会和社团组织,参加校内外联谊活动、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在高年级阶段,还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与交流等。这些可供充分利用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项专业实践活动为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2.2信息检索课的开设和检索能力的提高
pcl高校信息检索课的开设,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作用,学会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图书、期刊、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的检索利用,在熟练掌握各种迅速、有效的检索手段和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2.3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出现了一批入门门槛低、随手可得的知识管理工具,如微软的Office、ICQ等常用软件、概念地图、网络日志、等。这些知识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为当代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术二陈汤3当代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3.1明确个人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当代大学生可以依据学习目的和任务,对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一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知识分类方法区分出的六种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人际知识、时间知识、空间知识。只有明确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需求,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获取可用知识资源。
3.2有效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与知识的收集、管理密切相关,是帮助个人储存、组织知识资源,便于他人共享与协作的工具。网络日志就是一种适合的工具。它技术门槛低,无须过多考虑技术限制。它基于网络,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式,通过简单的张贴,将日常的思想精华、个性化的知识以及有价
值的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以“帖子”的形式发布于互联网。它具有及时编辑、发布,以时间为序进行自动管理等特点,可对个人知识进行归档存储、查询、检索、回顾,可随时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观点、思路和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减少知识信息的流失。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和传播工具,通过相互交流,突破个人知识的局限,共享彼此的知识与思想,融入获取生产信息的过程;通过阅读彼此的blog,产生的信息得以传递交流,知识的碰撞可能产生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和发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其它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迅雷在线点播
3.3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编制规则
为了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有必要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知识命名和编码准则,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有章可循。要建立查检方便,分门别类,层次分明的命名编码和文件层级管理准则。命名可根据知识载体的属性予以编目,比如按照载体篇名、著者、类别、主题、时间等进行整序,命名应达到每个纳入的文档资料均具有反映其属性特征的目录信息。文件层级管理可设立各种主题,在主题下再细分,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根据各人的习惯、爱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设置,便于收录、存储、查及利于管理的编制规则。
3.4获取所需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
获取知识是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
纸质文献。如专业教材、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等;二是图书馆数字化知识资源,如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三是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四是教师授课、专题报告、学术报告等;五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在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等。通过以上途径获取的知识,应当加以归类和组织,建立个人知识库,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规范,便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个人知识库可以分类进行管理,如:人际交住资源、个人文档、个人的专业资料、个人心得体会、网络信息资源等。
3.5维护和更新个人知识库
构建个人知识库之后,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维护和更新,真正发挥知识库的重要作用。知识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知识价值有增有贬,入库的知识也非全部正确,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的冗余信息。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化,对某些问题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多种看法。这就要求对知识库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更新,调整与优化,对知识进行增添、更新、修改、删除,使知识库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发挥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重要作用。
fsr3.6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
知识可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增值,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的过程。有如何提高领导能力
一个比喻:如果我拥有一个苹果,你也拥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每人还是只拥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我有一种知识,你也有一种知识,相互交换后,每人就都拥有两种知识。所以,大学生应当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和他人交流,不应把知识视为个人财产,便于不断学习和提高。当代社会分工细化、知识内容不断深化、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仅靠个人能力已经无法获取所需众多知识,只有彼此交流、共享,才能较高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在获取新知识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众多大学生缺乏对知识信息的识别、获取、更新、开发、利用、评价等能力。为了有效地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和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采用逐步构建个人知识库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主动、有效地坚持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相信,在充分认识实施个人知识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并密切配合课堂学习,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创新与核心
摘要:个人知识管理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工具化、共享程度高、
传播速度快等新的特点。研究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竞争力的提升和个人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国内外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状况、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派别、个人知识及其相关模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系统软件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前人文献进行评述。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1.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笔者在研究其间曾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录的外文引文数据库——SCI数据库、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SSCI/A &HCI数据库、Scirus搜索,对主题或标题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 得到如下结果:
为了了解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笔者接着又利用国家图书馆所购买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对“个人知识管理”分别进行“关键字”“提名”“主题”三种类别的搜索,并进行了图表的绘制,由于本文成稿时间是2010年9月,因此图中的2010年指的是2010年8月,论文情况如图1所示:
2.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及派别
国内学者孔德超(2003)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
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思想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知识[1]。
而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观点并不统一,人们倾向于采用美国的密西根大学Paul A.Dorsey 教授提出的最广泛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2]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观点,但不管怎么说,各家学者本质上都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中国个人知识管理著名学者田志刚更直接说它是“基于个人的知识管理”(2003)[3]。
笔者将各家学者的论述加以整理,提炼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为以下几个流派加以论述。
第一、策略论:个人知识管理是策略
加州洛杉矶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的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两位早期的知识管理研究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处理超大量信息的策略,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并且可以系统的运用到我们个人知识中的一种策略”[4]。不过Frand和Hixon是透过企业组织的知识流程来说明PKM 概念的,当关注一般性的“个人知识管理”时,从组织知识生产流程的观点来解读并不是很适合。
第二、流程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国外学者Grundspenkis(2007)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人在他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坚持进行的流程的集合。[5]国内学者断建军(2006)从流程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有的观念或认知去采编、加工、整理目标认知对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这二位学者都从细微之处着手,看到了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具有很强操作意义。
第三,技术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术
从理论上来看,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和技能两个领域的管理。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知识管理者需借助一些信息时代的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工具协助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国内学者甘永成(2003)与时俱进,从E-learning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足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7]。
第四,技能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
美国的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 教授从技巧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
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技能是在21世纪进行知识工作所必需的。”他概括和定义了7项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8]
瑞士Open Connect AG公司的知识管理主管Hyams教授认为(2000)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诠释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除了Dorsey (2000)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了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组织性工作等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时间控制、工作空间舒适度、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备案和文档管理、信息设计(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有目的的写作、知识/信息处理设施(通常指PC等IT设备)、知识/信息过滤技能。[9]
3.个人知识与相关模型
个人知识的分类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的范围涉及个人知识管理的不同领域,有独立的个人的,也有与他人、组织等有关的知识。Churchman (1971)给知识的定义中指出: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那么无异于剥夺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个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10]。在这定义中他强调了个人对于知识的重要性。
甘永成(2003)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6)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个
人知识包括逐步深化的六个层次::(1)Know-what(客观事物的知识);(2)Know-how(技能和能力知识);(3)Know-why(规律和原理知识)和Know-who(社会关系知识);(4)Mentor (交流、传递隐性知识);(5)Publish(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知识);(6)Innovation(知识创新)[11]。
从认知的角度看,个人知识与知识一样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ege)。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1995)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经典的SECI模型。四个阶段是:(1)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化(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也就是野中郁次郎所说的巴(Ba)[12]。具体的知识转化与场所如图2: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主要是基于组织与个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维度。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升华是与社会过程相关的, 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环境, 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在组织中产生、发展和转化的知识[13]。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内在动力。野中郁次郎提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由此提出了SECI模型,并用“知识螺旋”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这就说明显隐性知识是相
互转化的,并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不断发展的。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结合野中和竹内的SECI模型,在Web 2.0环境下提出了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模型展示了个人在学习进程中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1)社会化是一个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丰富的未开发的知识存在于个体如起因于以前的活动的诀窍、专门技术、理解力、经验及技能等,它们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参与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团体。
(2)具体化是将隐性知识明确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常它是基于隐喻、类比、概念、假定和建模。
(3)组合化使系统化概念变成知识系统而且它结合了不同人的隐性知识。一旦知识获取,它就有可能变为隐性知识。
(4)内在化是将隐性知识具体表达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个人和集体映射的过程。隐性知识以心智模式或专业技术的形式内在化于个人显性知识库。
他们之间的具体转换形式可以用图3[15]表示:
4.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及系统软件
在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的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中,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Bernadette E. Clemente and Victor J. Pollara(2005)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评估我们所知的,阐明我们需知的,明了我们怎么学习[16]。这就说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等各个阶段,特别是个人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与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1从知识的获取、积累和交流共享三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工具进行分类。
5.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2007年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以后研究形势逐渐平稳,进入稳固的发展期。随着个人知识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几年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会持续进行。
(2)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文献涉及领域广、应用层次多、综合性十分强;研究层次由单一个人知识管理泛论向以信息时代为主的多种背景延伸
根据笔者的统计,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献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应用领域看包含图书馆、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使用者看包含大学生、研究生、秘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师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0:5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59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   个人   管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