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记者——钱刚

阅读: 评论:0

读写算
旧闻记者——钱刚
  2006年9月去香港访问时,应钱刚先生邀请到香港大学参观,他赠送给我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作——《旧闻记者》。

  虽然快速翻了翻目录和内容提要,可当时对书名还是有些不解。
连续油管
  从曾任《解放军报》记者到作为常务副主编主持《南方周末》笔政,从创办《三联生活周刊》到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担任策划,以及目前作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带博士生的访问学者,报告文学作家钱刚先生一直是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并且一直奋战在新闻战线的最前沿,他怎么突然会成了“旧闻记者”呢?曲靖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

  之所以说他一直奋战在新闻战线的最前沿,是因为我很少见到有同行会对新闻执著到像钱刚这样的地步。比如他关注的唐山地震,一关注就是20年。去年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前夕,钱刚先生就专程回访唐山。纪念活动期间,因赴美讲学,他没能参加国内的纪念活动。重庆李庄案

  我到香港大学与他会面之后,他首先询问的,就是我们报纸去年在纪念唐山大地震方面的报道情况。当他听说我们这边做得颇有声势,并且组织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人员包机赶赴唐山参加纪念活动的举动后,显得很是兴奋。急忙了解详细情况,并在当晚夜半给我打电话,说是通过网络看到了我们报纸的PTF版面,赞许做得不错。

  他告诉我,他要将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收集起来,给大学生们开设专题讲座。他的那种兴奋和激动,我从其言语中听得出来。对于钱刚先生来说,他采写的不仅仅是一篇篇稿件,他给学生举办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个讲座。

  无论是当年创作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还是后来写作《大清海军与李鸿章》,或者与胡劲草合著《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耿庆国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等等,都可以看出钱刚先生不是那种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拼命挣分型的新闻人,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融入了自己的激情和理性思考,希望自己的报道在关注民瘼的同时,对政府和民众有更多的启蒙作用,能够为民族的振兴富强、促进国家的民主建设带来积极的探索意义。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  他在《旧闻记者》自序里的一段文字,解开了我心头的疙瘩。其中写道:“我是中国报人,一如台湾资深传媒人王健壮的自况,我也是个‘悔也不改其志的’旧式作风的报人。旧,是说我直到今日,还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论政’和‘书生办报’心向往之,还咬定传媒是不可亵玩之物。在历史面前,传媒人无法掩饰自己的人格。前辈们逐日留下了他们的白纸黑字;对后人,我们也一样。”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位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的新闻记者,在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学院院长、新闻及传媒中心总监陈婉莹教授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一项“非典型性创举”。这个独具个性的创意就是,在2005年,每周同步阅读60年前(1945年)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

  对于这项创举,钱刚先生尤为得意。他说,不用说今天的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就是在当年,也几乎不会有人,可以同时读到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占领者和汉奸所办的各类报纸。当然,这项创举也很艰苦。在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特藏部干冷的房间里,阅读数以万计的微缩胶卷,不仅仅需要他穿上厚厚的毛衣、围上围巾,更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态和定力。

  在阅读旧报记录札记的同时,钱刚在《南方周末》和香港《明报》开设了“旧闻记者”专栏,深受内地和香港读者欢迎。专栏的开篇语写道:“这种阅读,是看新闻史著作所无法替代的。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沉睡着多少历史细节,尘封着多少故事,还有多少彼情彼境下真实的生活感觉。”“六十年前此时,残酷的大战已近尾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国正站在走向民主自由还是独裁专制的十字路口,从这一时间往前走,一出出大戏将轮番上演……”

  这本《旧闻记者》的内容,就是“旧闻记者”的专栏第一个结集。其中收录了五十篇短文,并附有旧报原件,可谓生动有味。我看到的一篇题目叫做《主席要你们博采舆论》的文章中,钱刚先生叙述了60年前的1945年初,蒋介石提出“虚心博采舆论以资攻错”,而《大公报》则像久旱中盼来甘霖,立刻发表《博采舆论的新作风》的社评,盛赞“蒋主席的致辞,开明踏实”,是“新生之年”的“新作风,新象征”。量化分析

  在对蒋介石“博采舆论”讲话中玄机的解读和对《大公报》社评的剖析之后,钱刚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客观地点评说,“时过境迁,对当年的统治者骂一声‘骗子’,或对当年的书生叹一声‘迂腐’,都有违历史的真实。”他在文章结尾写道,仿佛要给《大公报》的一厢情愿泼点凉水,就在蒋介石发表谈话当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三版登载的翦伯赞的文章《展望一九四五年》,被国民党的检查官删去四行,那一段成了这番模样:“一九四五年带给我们的,是民主的福音。因此在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要把中国变成民主的中国。要把中国变成民主的中国……才能动员人民,组织人民。”

  《旧闻记者》这本书里的五十多篇短文,都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评点,从旧文中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我们“新闻记者”无从知晓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政府官员,或者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而这些东西,有助于我们知史明鉴!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21:5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5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媒   先生   中国   新闻   历史   记者   舆论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