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阅读: 评论:0

金庸(1924年3月10日-),原名查良镛,是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199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金庸的作品脍炙人口,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
基本信息主要成就成名作品
姓名
查良镛
职业
作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花美男事件外文名
Louis Cha
毕业院校
东吴大学(现名苏州大学)
别名
金庸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浙江海宁
出生日期
1924年3月10日(甲子年)
目录
人物简介
金庸与徐志摩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获得荣誉
学术研究
人物评价
趣闻轶事
展开
稻螟赤眼蜂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基本信息
  金庸,本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1924年3月10号(农历二月初六)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曾有三任妻子。
笔名由来
  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
  金庸先生也用过其他的笔名,例如用姚馥兰(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音译)写影话,如用林欢这笔名写影话也写电影剧本,在读者中间也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金庸先生还有一个笔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是他读高中时老师给取的名字。当时还是1940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
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
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
  到衢州中学后,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老师替他取了一个笔名——“查理”。“查理”撰写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陆续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发表,得到好评。
编辑本段
promax
金庸与徐志摩
金庸七十年后再访徐志摩故居
  2006年10月25日下午3时30分,查良镛(金庸)先生在嘉兴市领导沈雪康、王淳等陪同下,再次回到老家海宁。4时20分,80高龄的查良镛先生不顾旅途劳顿,一下车就直奔硖石镇菜市弄32号表兄徐志摩的故居。这一故居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的新房,查先生说他小时候曾来过。路还是那条路,门还是这个门,查先生在自己亲笔题的“诗人徐志摩故居”前驻足整整一分多钟,才迈出脚步走进正厅。
  从地上的每一块砖头、屋里的每一件摆设中,他极力搜寻着儿时的记忆,温习着曾经的温馨场面。看着橱窗里表哥与陆小曼的书信,还有梁启超在证婚词中对表兄“用情不专”的评语,他笑了。看到面容姣好的林徽音的照片,他赶紧向同行的人介绍:“这是林徽音。”临走时,查先生欣然提笔,为表兄的故居题词:七十年后再访舅氏旧居。字里行间浸润着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两人关系
  海宁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是名门望族。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等业,清末民初,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先后创办了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硖石与袁花两镇相距仅14公里,两家祖辈素有来往,早结姻亲。徐志摩在日记和家信中多次提到的“蒋姑母”,即是查良镛同宗的远房姑姑查品珍,是徐志摩的姻亲婶母(军事学家蒋百里之妻)。
  1901年,徐志摩5岁时在家启蒙读书,塾师便是查家“澹远堂”的查桐轸。后来,其子查猛济也入徐家,当了志摩独子徐积锴的塾师。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后,查家以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表示哀悼。后来,查、徐两家亲上攀亲,结成联表。1915年前后,查家“敬业堂”赫山房查枢卿成亲,娶徐申如的堂妹徐乐为妻。徐乐嫁到查家后,先后生下良铿、良镛、良钰、良镐四子和良王秀、良璇二女,查良镛是老二。
  年幼时,良镛常随父母到舅家作客,与回乡度假的表兄徐志摩作伴。1931年,表兄遇难
身亡,翌年春上,灵柩迎回硖石安葬,查良镛随母前往吊唁。从此,表兄的形象深
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1937年日寇入侵,良镛的母亲徐乐在逃难途中撒手人寰。抗战胜利后,良镛从重庆返回家乡,为纪念母亲,曾到徐家抚慰舅父徐申如,随后,他任
《东南日报》记者去了杭州,期间,他读了徐志摩写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横溢的才华而钦佩。
  若干年后,金庸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书中人物陈家洛的身上,隐约可见徐志摩的书生形象和绅士风度。离乡50年,金庸对表兄徐志摩难以忘怀。80年代,他获悉家乡父老为徐志摩修建新墓,十分高兴,多次致信表达感激之情。1991年,他又致信浙江嘉兴市领导,表明心愿:“吾当返乡会友,拜谒徐志摩之墓地,凭吊表兄,以表多年之思念。”
  果然,1992年12月3日, 金庸一回到家乡海宁,便来硖石西山麓徐志摩墓前,与夫人林乐怡双双向诗人默哀,献上鲜花,然后深深地弯腰鞠躬。他缓缓地说:“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听说为他新建了墓地,早就想来凭吊,今天终于如愿。”后来,他铺纸调墨,饱蘸着对表兄的深情,写下了“诗人徐志摩”的条幅。他久久地凝视着,沉缅在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之中。[3]
编辑本段
人物经历
个人经历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先就读于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嘉兴一中),为写讽刺训导主任的文章被开除,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赴上海东吴法学院修习国际法课程。
  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有豪侠气概,有儿女柔肠,有奇招异法,凡此种种,引人入胜。曾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作品、电脑游戏,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极其广泛。他也曾以林欢作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更曾合作导演过两部电影,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
  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查良镛先生五十年代中期起应报社之约,开始写作连载性的武侠小说。到七十年代初写完《鹿鼎记》而封笔,共完成了十五部。他曾用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
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他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
又对旧式武侠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写作生涯
  金庸是香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金庸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华人世界中卓有成就的报人。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于1959年,他亲手创办了香港《明报》,之后又相继创办了《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并在新加坡创办了《新明日报》、在马来西亚创办了《新明日报》。
  自1959年至1993年,金庸曾担任香港《明报》社长、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在此期间,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二十余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中英文政论集。为此,金庸于1981年获英国授以“英帝国官佐勋”衔(OBE),于1992年获法国总统授以";荣誉军团骑士勋衔"、奖励其对新闻事业、政治、评论、文学创作及文化交流的贡献。金庸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担任香港廉政专员公署市民咨询委员会召集人和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委员。
  自1985年至今,他还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金庸于2000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金庸星”命名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小说作品
煤炭港口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
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名《金庸作品集》,由明河社出版。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GINLIN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2005年底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社。题外话:著名科幻、武侠小说家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的好友,曾在金庸外游时代笔《天龙八部》。
外文翻译版本
  金庸若干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泰文、越南文、法文、马来文、日文、韩文等在海外流传。其中以日文与英文的最多:
  日文版:
  《书剣恩仇录》(全4巻、原名:书剑恩仇录、译:冈崎由美)
  《碧血剣》(全3巻、原名:碧血剑、监修:冈崎由美、译:小岛早依)
  《秘曲 笑傲江湖》(全7巻、原名:笑傲江湖、监修:冈崎由美、译:小岛瑞纪)
  《雪山飞狐》(全1巻、原名:雪山飞狐、监修:冈崎由美、译:林久之)
  《射雕英雄伝》(全5巻、原名:射雕英雄传、监修:冈崎由美、译:金海南)
  《连城诀》(全2巻、原名:连城诀、监修:冈崎由美、译:阿部敦子)
  《神雕剣侠》(全5巻、原名:神雕侠侣、訳:冈崎由美?松田京子)
  《倚天屠龙记》(全5巻、原名:倚天屠龙记、监修:冈崎由美、译:林久之?阿部敦子)
  《越女剣》(全1巻、原名: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监修:冈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21: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5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香港   表兄   先生   小说   明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