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贵州遵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阅读·悦读
材料一 2020年2月28日,江汉方舱医院被称为“清流哥”的年轻人治愈出院。时间回到2月5日,在武汉的方舱医院,一名年轻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的新闻迅速走红。有的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于是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更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材料二
2019年城乡阅读调查
材料三 2020年疫情时期的世界读书日注定是不平凡的。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安徽组织“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和“图书惠民月”活动;黑龙江推出“书中自有春日”融媒策划,读者可以在快手、抖音平台朗诵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并接力上传视频;宁夏启动全民阅读活动宣传周,邀请阅读推广人走进直播间,分享阅读经历;贵州举办2020多彩贵州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的书……
曾经,阅读的场景相对局限,书店、家中或图书馆最为常见。如今,公共阅读设施越来越便利,“天涯红月24小时书店”“社区书店”“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设施开进社区、街头、商场和超市。
在北京隆福寺,一家名为“更读书社”的新型书店,读者不但可以购书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也可以借书。它开发的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读者凭借一卡通或身份证就能刷卡进入书房借书或阅读。在宁夏银川,随着“纸享阅读”智能书柜的出现,纸质书可以像共享单车一样触手可及:读者线上下单,送书上门,最快3小时内就可以将借阅的纸质书送到读者手中。
材料四 阅读离生活到底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人觉得,更近了。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50万种,精深的、经典的、时新的,都能读到。互联网也提供海量读物,且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刷新阅读的内容、体验、场景,人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
但也有人认为,距离更远了。尽管信息唾手可得、阅读触手可及,但仍有不少人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萌生“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焦虑。此外,信息爆炸、良莠不齐,也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隐形成本。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一位作家曾说: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他父亲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如果家中缺少书香,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也不太会把阅读当作人生习惯。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应该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
阅读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给人以智慧。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材料五 我国每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和有的国家人均十几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不高。一方面是热爱阅读的体阅读量有所增长,一方面是不读书的人总也不爱读,双方的拉锯导致数据僵持不前。年人均读书4本多一点,这个数据已经徘徊了10多年,而这10年正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的10年,无论是图书品种的丰富性还是内容质量,都是历史最好的。更何况,今天只要动动手指,图书就会送到家,电子书更是便利到无以复加,可国民阅读量就是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
(摘编自互联网、《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是没有“清流哥”的走红mm自拍,人们就嗅不到久违的书香,认识不到读书的好处。
B.贵州的“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融入时尚元素,比安徽的活动形式更好一些。
C.阅读跟人们的距离更远了,主要是因为信息爆炸、良莠不齐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D.阅读不仅让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让人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3.结合材料,简述国民年均阅读量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的原因及对策。
二、(2020·贵州铜仁)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完成第1~4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永芳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2.“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写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2)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通径分析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4.甲、乙两个文本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0·江苏徐州)阅读材料,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 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更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张珊珊)
(选自《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有改动)
材料二 今天,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早在1991年松赞干布,由海外华侨创办的中文电子刊物
《华夏文摘》即已问世,为日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开辟了先河。鼓励海外华裔作家进行网络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形式之一。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还是数字报刊、手机网络等,都可积极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翻译家、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以及各翻译网站都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董晓波 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