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其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等。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
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3.自主学习: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4. 合作学习:
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5. 探究学习:
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6. 稳态、应激与适应:
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应激和适应是在“稳态”基础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应激更多是反映了稳态被打破机体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适应则是更多地反映了机体稳态被打破后重新平衡的状态。
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8. 运动强度: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与练习的负荷、运动速度、休息间隔以及心理压力有一定的关系。
9. 超量恢复:
肌肉或者肌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10. 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处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秦卫刚个人简历
11. 体适能:
是个体除足以胜任日常工作外,还能有余力享受清闲,及能够应付压力与突如其来的变化的身体适应能力,简称体能。
12. 运动技能:
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运动方式,属运动行为。
13. 有氧运动:
指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能满足需求,以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14. 肌肉痉挛:
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
15. 运动性腹痛:
指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产生的腹部疼痛,经检查无其他疾病。
16. 运动性晕厥:
指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发生的暂时性的知觉和行动能力丧失的状态。
17. 体重指数:
是身高与体重的一种比值。体重的单位是千克,身高的单位是米。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体重指数(BMI)= 体重/身高²。
18. 体育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从事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具有指引、启动
、加强和保持的作用,对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9. 放松训练:
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20. 表象训练:
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21. 暗示训练:
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22. 模拟训练:
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学生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23. 厌学:
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24. 逆反:
是指当人的主管需要与客观环境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25. 体育科研:
是体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体育与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在研究前如果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和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的步骤进行,称之为有设计观察;无设计观察是指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观察比较灵活、机动,其优点是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受设计框架的限
制,但是难以进行量化处理。
27.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去进行观察。如果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中而进行的观察,称为非参与性观察,此方法比较冷静、客观,但不易深入。
28. 有计划观察和无计划观察:
在研究前如果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和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的步骤进行,称之为有设计观察;无设计观察是指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观察比较灵活、机动,其优点是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受设计框架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量化处理。
29.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或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反垃圾邮件系统
它涉及范围面广,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很高。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对象、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但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
30. 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观察、与被试交谈,收集资料作研究的方法。访谈法具体可以分作访问法(visiting method)和晤谈法(interviewing method)。访问法是研究者到被试的实际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访问被试,了解他们的景况和意见,并客观地记录其所听和所见的方法。实践中访问法通常采取非标准化的形式,如果访问中观察任务比较多,则类似于非参与观察。晤谈法是研究者与被试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地点晤面,询问被试并要求被试回答和准确地记录被试回答的方法。如果被试多,谈话法通常采取标准化的形式, 类似于问卷法。
31. 实验研究:
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32. 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也称作实验刺激。而因变量也被称作结果变量,也就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33. 前测与后测: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
针织圆机34. 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或几组)对象。对照组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王薄35. 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常用的指标有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等,集中量数的计算是体育科学
研究中处理数据的重要方法。
36. 离散趋势:
在次数分布中,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称作数据的离散趋势。离散趋势反映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代表次数分布的变异性。
37. 相关关系:
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互相依存关系叫相关关系,全称为统计相关关系。它有如下两个特点: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依存关系;现象之间数量上的关系是不确定、不严格的依存关系。
38. 权重: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是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
39. 假设检验:
亦称“显著性检验”,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对总体的特征作出某种假设,然后通过抽样研究的统计推理,对此假设应该被拒绝还是接受作出推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u-检验法、t-检验法、X2检验法、F-检验法,秩和检验等。
40. 单元教学设计:
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41. 模块教学:
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自发功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
42. 教案: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也就是说,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4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的作用,通常在“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中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具体实施和应用。
44. 教学内容:
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
45. 教学评价:
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46. 健美操:
是在音乐伴奏下,以塑造人体健美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锻炼手段。
47. 武德:
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测和规范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
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