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后期中短篇小说为例)

阅读: 评论:0

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后期中短篇小说为例)
仲媛
(南师大文学院,南京210046)
磐石市实验中学目录
1. 绪论 (3)
正畸矫正
1.1生命的意义 (3)
1.1.1 追求幸福 (3)
1.1.2亲近农民,乐于劳动 (4)
1.1.3向爱回归 (5)
1.2 产生原因 (6)
1.2.1 对死亡的思考 (7)假处分
jnk1.2.2 社会环境 (8)
1.3对托尔斯泰生命意义探索结果的评价 (10)
2.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3)
1绪论
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样的伟大巨作,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出生贵族的他,在众多的荣誉、财富环绕之下,却开始对周遭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在他的《忏悔录》中写到他甚至怀疑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变的托尔斯泰,创造出了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反映了晚年的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托尔斯泰创造作品时注入了自身的灵魂,并且常常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诠释生命的意义。研究托尔斯泰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对于更透彻地理解生命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以托尔斯泰晚期的中短篇小说为例,浅谈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及其原因。
1.1生命的意义
1.1.1追求幸福
托尔斯泰在《论生命》中写到:“对于每一个人,活着就是希望并达到幸福。”1幸福包括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托尔斯泰这里所说的则是后者。在他看来,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矛盾是生命的基本矛盾之一。人的烦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累积,就愈会发现个人的幸福难以到达,相反,只有为大家而谋生的时候,生命才是合理的,幸福的,有意义的。
《主人与雇工》中的瓦西里·安德烈伊奇和尼基塔在风雪之夜迷路的情景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观点。瓦西里·安德烈伊奇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风雪固执地前往戈里亚齐金诺,结果带来了灾难,在面临必将到来的死亡时,瓦西里·安德烈伊奇不停地计较自己的财产,却只感觉到时间的难捱和死亡的可怖,他试图到正确的出路,然而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死亡的魔障。当他重回原地,愿意用身体
1《列夫·托尔斯泰文集15卷政论宗教论著》,人民出版社1986版288页。
给予尼基塔温暖,使他活下去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忽而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与感动。这与伊凡·伊利奇死时的醒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为别人着想的时候,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同样的观点在《霍尔斯托梅尔》中也可以看到。霍尔斯托梅尔的死亡与公爵的死亡结果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前者死后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对别人有所帮助,而后者却是“正如二十年来他出入社交界的行尸走肉一直是大家的沉重负担一样,最后把这具尸体掩埋入土只是给人们又增添了一项新的麻烦。任何人
都早就不需要他了,他早就成了大家的累赘。”2骟马生前为他人带来幸福,生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反观公爵一生皆为自己的明天谋利,直到死亡,他的生命是罪恶的,是荒谬的,托尔斯泰正是用他们的死亡来告诉世人,“人也应该像动物那样去谋生,唯一的区别在于人单独谋生就会死亡。因此,人必须为大家,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谋生,只有这样做好人时候,人的生命才是合理的、幸福的、有意义的。”3
1.1.2亲近农民,乐于劳动
就在托尔斯泰出现思想危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之时,他努力寻能够说服自己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的理由。他看向周围的人,发现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醉生梦死的荒谬,他将眼光转向哲人,他们给他的答案是生命是否定的。最后,他在质朴的农民之间寻到了答案——农民努力劳动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他看到农民对压迫他们的命运采取了忍耐与退让的态度,对于一切的宽恕,对家庭的热情,以及传统的虔诚与忠诚,这一切在托尔斯泰看来是美好的,他与农民在一起感到快乐。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存在与消亡,因此也更能坦然直面死亡的来临。这一点不仅是在他中晚期的小说中有所体现,相信读者在其早期的小说中也能发现托翁对农民的青睐。而在其中晚期的小说中,托尔斯泰更是不遗余力地塑造了大批善良、快乐、勤劳的农民形象,他们与社交界的俄国贵族庸碌、荒淫的生活形成了对立面,从而诠
2《列夫·托尔斯泰文集04卷中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制度
3金可溪:《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非暴力抗恶伦理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25页。
释了托尔斯泰心目中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
《伊凡·伊利奇之死》中,托尔斯泰描写了一个真诚善良的农民格拉西姆。他在伊凡·伊利奇死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尽心地服侍伊凡·伊利奇,带给他由衷的快乐与安慰。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活力。通过伊凡·伊利奇的眼睛,托尔斯泰写出了他所知的俄国社交界。这里充满了虚伪,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他们无所事事,生活空虚,利用欺骗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过上奢靡的生活。在走向死亡的日子里,那一张张伊凡·伊利奇以往依赖的面孔只让他感到厌恶,他们摆出可怜他的面孔,暗地里却嫌弃他耽误了自己的日常玩乐,甚至家人也是如此。作为奴仆的格拉西姆细心耐心地照顾伊凡·伊利奇,他勤勤恳恳地干活,再脏再苦的工作也愿意去认真完成,总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他说:“为什么不侍候您呢?您有病嘛!”,又说:“我们大家都要死的。为什么不侍候您呢?”4他直面死亡,明白死亡是必然的,诚恳地做着他认为他应该做的事——真心侍候病中的伊凡·伊利奇,例如他能整天扛着伊凡的腿也毫无怨言。格拉西姆真诚、坦率的心灵让病中无助的伊凡·伊利奇感到莫大的安慰,只有与格拉西姆在一起,他才感到平静。绝对的真诚一直是托尔斯泰所追求的品质。通过伊凡·伊利奇的态度,托尔斯泰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态度。农民真诚善良的品质与勤劳的生活是托尔斯泰所肯定的,而他们的乐观的态度正在于他们活得满足,过得充实。忙碌的生活使他们的生命是合理而可贵
的。
《霍尔斯托梅尔》中托尔斯泰也同样塑造了马车夫费奥凡的形象,虽然简略,但也同样地快乐真诚。《谢尔盖神父》中的谢尔盖神父最后也是在农民帕申卡那里得到了启发,寻得了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鲜明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观点——“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是唯一真正的事业。”5
1.1.3向爱回归合成氨变换工段
晚年的托尔斯泰在理性的范围内得到的答案是生命是无意义的,他甚至想过结束这荒谬罪恶的生命。为了摆脱这可怕的念头,他拼命地追寻支撑自己活下去4《托尔斯泰文集04中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5金可溪:《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非暴力抗恶伦理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25页。
的正当理由。这位伟大的作家到的答案便是——信仰上帝。他的《忏悔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对上帝的信仰赋予其意义。”然而托尔斯泰所谓的上帝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上帝,在他的思想中,上帝等同于生命,等同于爱。“在回答安德烈公爵提出的‘人入棺后在那边会怎样?’这个问题时,托尔斯泰的回答斩钉截铁:‘向爱回归。’”6托尔斯泰认为,“上帝的爱是最基本的基督教义,
是使人获得真正幸福的情感,是最高尚的道德,它可以消灭罪恶、诱惑和迷信,引导人们的精神向爱回归,能够使精神的生命得到升华,使人生获得幸福,获得永恒。”7换句话说,“爱是真正生命唯一充实的活动。”8以谢尔盖神父为例,他原是一个高傲,爱慕虚荣的军官,他不断地吸收知识,目的只是争取第一,可以受到表扬,这样的性格在进入修道院后也没有改变。他因被未婚妻欺骗,受辱绝望而进入修道院,信仰上帝,寻寄托。然而他不明白上帝的真正含义,一直未放下尘世之心,蛰伏在心中的野兽因清修的环境被压抑,然而随着名声高涨,尘世的诱惑使他的心不起来,最终克制不住内心的情欲,走向堕落的深渊,这也使他的生命再次陷入迷茫。他心中信仰的上帝在此时却不能给予他答案。直至与帕申卡的一番交谈,他方豁然开朗,他终于了悟生命的真谛,寻到自己的上帝——那便是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换言之,即向爱回归。因此顺其自然的,托尔斯泰让他在西伯利亚的富有农人垦地上住下来,在菜园里做工,并教孩子们读书和照顾病人,从那时起,他真正成了“上帝”的奴仆。
谢尔盖神父的结局是托尔斯泰想做而未能做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提下与之相像的托尔斯泰的最后一次出走。虽然后人对他的这次出走争议不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托尔斯泰确是摆脱他在尘世中拥有的一切,包括荣誉、身份及纷扰,他想真正走向寂静,向心中的“上帝”,实践自己的向爱回归,走进爱的天堂。
1.2.产生原因
6赵桂莲:《快乐与压抑——托尔斯泰的迷惑和解脱》,《欧美文学论丛》,2003年00期第187页。
7郑汉生,陈翠娟:《弃绝自身幸福,追求人间天国——从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看他的出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6期,第35页。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8: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4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命   死亡   意义   农民   上帝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