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放地 契诃夫阅读附答案

阅读: 评论:0

在流放地 契诃夫阅读附答案
                                                                       
  在流放地答案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2000年奥运会男篮”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教养的芬芳!”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狗电影网站?”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motorola!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但对于现实却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
  金开诚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D.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E.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8、小说中的谢苗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
  9、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6)
  ,E(A应是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B“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不准确,应是源自于他远离家人的痛苦。C“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糙靶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8.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生活的环境。(每点2)
  偶极子天线9.简洁扼要,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十分)‘一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
  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一直没有关门使得糙靶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人,透露出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8:2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鞑靼人   作者   人们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