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抒情诗选(刘湛秋 茹香雪 译)
vx3目 录
我的小传 (谢尔盖‧叶赛宁)
已经是夜晚,露珠……
冬天在唱歌──在哀号……
朝霞在湖上织成鲜红的锦缎……
头戴野菊编的花环……
夜很黑,睡不着……
我的生活
夜
星星
一去不再来
白桦
墓地纪念死者
初雪
超导电机早安
母亲的祈祷
车夫
在农舍
铁匠
罗斯
你是我的被扔弃了的乡土……
干旱使庄稼地荒芜了……
夜晚,像煤烟……
稠李树
乞丐
我只为你编花环……
出嫁前的告别晚会
在天空蓝的盘子上……
竹篱上挂着水杨梅……
我又回到这里,回到亲爱的家……
奶牛
狗的歌
乌云在林中织好了花边……
银铃般的风铃草啊……
温暖的夜晚
在山那边,在黄的深谷那边……
春天可不像欢乐……
眸子里闪着……
道路思忖着美丽的夜晚……
在那秘密永远打盹的地方……
再见吧,故乡的密林……
望一眼田野,望一眼天空……
山楂树红了……
大气湍流
明天早点叫醒我……
湛蓝的天空,绚丽的彩虹……
风没有白白地吹……
啊,阴雨绵绵的地方……
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故乡的小屋…… 田野收割了,树林光秃秃……
我沿着初雪漫步……
我相信,相信,幸福是有的……
如歌的召唤
梦幻
我告别了故乡的小屋……
秋高气爽多么好……
天空和大地还是老样子……
风啊,风啊,卷着雪粉的风……
心儿思慕着天空……
秋气萧索,猫头鹰叫了……
你是我的家园,我的家园!……
我不悔恨,不呼唤,也不哭泣……
所有的人都从小时候……
是啊,现在已决定了……
这条街我是熟悉的……
我从来没有这般疲倦过……
熄灭了,蓝的火焰……
亲爱的,让我们坐一起……
给母亲的信
世界上有三个苹果致普希金
镶着淡蓝木板窗的矮屋……
金的树丛摇曳着……
母亲的来信
回答
春
波斯曲
我往日的伤口愈合了……
我今天去问金币商……
沙甘娘,你是我的……
你说,诗人沙基这样吻……
在哈洛桑有那样的人家……
蓝的和快乐的国家……
亲爱的一双小手像对天鹅……
愚蠢的心,不要跳动……
大地的船长
歌
来,吻我吧,吻吧……
蔚蓝的五月,泛红的温馨……
不舒适的如水的月……
别了,巴库!我不会再见到你……
我记得
树叶落了,树叶落了……
窗上是月亮,窗下是风……
我没见过像你这样的美人……
雪堆在崩裂,嘎嘎作响……
青的短衣,蓝的眼睛……
大团的雪花飘又飘……
蓝的夜晚,月皎洁的夜晚……星天牛
暴风雪在哭泣,像吉卜赛的提琴……
白的雪原,白的月亮……
丛林,草原和遥远的他乡……
花
花儿把头埋得更低……
你呀,我光秃的枫树……
多美的夜啊!我不能自已……
再见吧朋友再见……
我的小传
我于一八九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诞生在梁赞省梁赞县柯兹明斯克乡康斯坦丁诺伏村。
从两岁起我就寄养在殷实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有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几乎我的
全部童年时代。几个舅舅都是顽皮胡闹和胆大妄为的孩子。我三岁半的时候,他们把我放在没有鞍子的马背上,并且立刻让马跑起来。我记得我当时吓傻了,紧紧地抓住马肩胛。以后他们教我游泳。一个舅舅(萨沙舅舅)带我划船,船离岸后,他就把我的衬衣扒掉,像扔一只小狗一样把我扔到水里。我笨拙地、惊慌地两只手在水里乱扑腾。他却在一边尽嚷:“嘿,缺德鬼!你有个屁用?”直到我呛饱了水为止。“缺德鬼”是他表示亲昵的口头禅。以后在我八岁的时候,另一个舅舅常常让我代替猎狗,在湖中游来游去捕捉射伤的野鸭。我很会爬树。我是孩子王,好打架,脸上经常带着抓痕。只有外祖母一个人责怪我淘气,而外祖父有时还亲自怂恿我动拳头,并且常常对外祖母说:“傻瓜,你别在我这儿惹他,那样他会长得更结实!”外祖母尽一切可能来爱我,她的温情是无限的。每逢星期六她给我洗澡、剪指甲,并且用灯油使我的头发起波纹,因为光是梳子不能制服我的鬈曲的头发。但就是灯油也帮不了多少忙。我总是拼命地大喊,至今,每当星期六到来时,我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当我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很想让我当一名乡村教师,因此就送我到教会办的师范学校去读书。从那儿毕业以后,我本该进入莫斯科师范学院的。幸好,未成事实。
我九岁就开始写诗了,不过能自觉地创作,那已是十六、七岁了。这个时期
炼钢脱氧剂我写的诗部分收入诗集《纪念死者的节日》。
十八岁的时候,我把诗分别寄给一些杂志,使我吃惊的是都没有刊登。于是,我到彼得堡去。我在那
儿受到热情的接待。我所看到的第一个诗人是勃洛克,第二个诗人是郭罗杰兹基。当我瞧着勃洛克的时候,我浑身直冒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诗人。郭罗杰兹基介绍我结识了克留耶夫,对于他我过去是一无所知的。尽管我们内部时起纠纷,但我和克留耶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些年中我曾进过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前后呆了一年半,后来我又回到了农村。
当代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勃洛克、别内依和克留耶夫。别内依在形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而勃洛克和克留耶夫教会了我怎样抒情。
一九一九年我和一些同行发表了关于意象主义的宣言。意象主义是我们当时想要坚持的一种形式流派。但是这个流派自身缺乏基础,因为它只追求有机的形象,而置真实于不顾,终于自行消灭了。
我本来可以满意地抛弃我的许多宗教诗篇,但是它们对于看清诗人在革命前所走的道路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从八岁起,外祖母就牵着我到各个修道院去。因此,我们家总是寄居着一些善男信女。他们经常吟唱着各种宗教诗。外祖父则相反,他好喝酒,对他来说永远在举行不结婚的婚礼。
后来,当我离开乡村以后,我不得不很久才搞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革命的年代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这一边。但我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从农民的角度来接受这一切的。
从形式的发展来说,现在我更趋向于普希金。
至于自传的其它内容,全在我的诗中了。
谢尔盖‧叶赛宁
一九二五年十月
译后记
对于苏联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我国青年读者是不太熟悉的。虽然他在十月革命前后和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齐名于诗坛,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对叶赛宁的译介却很少。解放以前,有的诗歌刊物零星译介了他的诗,有的还是从英、日文转译的。解放以后,《世界文学》上刊登过他的几首诗。至于对叶赛宁的创作研究则几乎阙如,在翻译过来的一些苏联文学史中对叶赛宁的介绍也只寥寥几笔。近年来,人们对叶赛宁又感到兴趣,陆续出现一些译介。因为他的诗确实具有一种艺术魅力,并未随时间的过去而消失。 谢尔盖‧阿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他很小就尝试写诗。十九岁时,他带了一本诗稿到彼得堡(即今列宁格勒),即为当时已著名的诗人勃洛克所注意,
称叶赛宁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二十世纪初叶,俄国诗歌几乎处在沙龙式的空虚的颓废主义情调之中。叶赛宁以他的散发着稠李树气息的优美诗篇,以那种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彩绚丽、想象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一九一五年的彼得堡许多有名刊物争相登载他的诗。同年秋天,他的第一本诗集《亡灵节》出版,受到评论界热烈欢迎。接着他又出版了《天青》、《基督变容节》、《乡
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抒情诗集。
一九一六年,叶赛宁被征服役,由于女皇的副官洛曼的引荐,叶赛宁曾给女皇朗诵他的诗。女皇听了后,说他的诗很美,只是太忧郁了。叶赛宁驳斥说,整个俄国农村都是凋败的,破落的。后来,叶赛宁因为不愿为沙皇写颂歌,被送到前线一个军纪极严的兵营中服役。十月革命后,叶赛宁站在苏维埃一边,写了不少赞颂革命的诗篇。他在长诗《安娜‧斯涅金娜》写道:“虽然在那初创的年代,我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北方天空下,我为苏维埃扛过。”他还写了抒情诗《大地的船长》歌唱列宁。他组织过诗歌意象派的团体,受到当时苏联的批评。一九二一年,叶赛宁结识了来苏联任教的美国舞蹈家邓肯,旋结婚,并一起旅行欧美;回国后他和邓肯又分开了。叶赛宁的一生是矛盾重重的,新旧思想在他身上经常发生冲突。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叶赛宁终于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自杀,结束了三十岁的生命。
叶赛宁在十年多创作生涯中,留下将近十本诗集,还有一些长诗、散文和诗剧。他的诗是优美的,充满了浓厚的抒情风味。他深爱俄国的农村和大自然,深爱俄罗斯勤劳的农民和纯朴的习俗,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在主题选择、艺术构思以至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叶赛宁那样善于抒情,那样倾心于自然,那样强烈地爱恋,使他的诗像清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泻,以致高尔基这样加以赞叹:叶赛宁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大自然专门为了写诗、为了表达那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哀愁’,为了表达对世间所有动物的爱而创造的一个器官”。当然,由于叶赛宁当时所处的环境,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局限,有些诗也带有感伤的情绪以及一些宗教彩。相信我国读者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里,译者不想过多评介叶赛宁和他的诗,因为已在另一篇文章《从大自然流出的爱的旋律──叶赛宁和他的诗漫笔》(载《外国文学研究》一九八零年第四期)中详细进行了探讨,国内也有别的文章予以评介,读者也会从诗的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下面只想就翻译本身再交待几句。 译者首先确定的原则,就是这本诗选只选抒情诗,对叙事诗只好割爱;一来保持体例完整,二来考虑到叶赛宁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抒情诗方面,他的叙事诗无突出代表。可是究竟选哪些抒情诗,也颇多踌躇。叶赛宁究竟写了多少抒情诗,难以确切统计,因为他还有许多诗写在墙上,没有收集出版,就是结集过的,由于三十年代后苏联基本禁止出版与翻印叶赛宁的诗,人们已不大可能得到叶赛宁的全部诗集。现在国内所能到的只是五、六十年代的选本,应当说很不完备。译者所依据的俄文本是一九
五八年莫斯科工人出版社所出的《叶赛宁诗选》,共收诗三百五十余首,是译者所见的收得最多的本子。但也很不全,比如译者从海外刊物中所知的《给邓肯》一诗,想作为一个方面译出来,却因不到原文只好付诸阙如。不过,译者希望这本诗选基本上能反映出叶赛宁抒情诗的精华。选择标准主要从艺术性考虑,对叶赛宁革命后写的不少政治抒情诗,虽颇受苏联文艺批评界的推崇,因篇幅较长,艺术上较粗糙,只选了像《大地的船长》这样个别几首。也有一些艺术性较强、但宗教气息较浓或过于消极以及其它可能产生不好影响的诗,最后还是决定舍弃了。
对于诗的翻译,译者以为,既然是翻译,译诗也要和译别的体裁作品一样,首先要忠实原作,在忠实的基础上考虑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同时,译者也不同意那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生搬硬译,或不切实际地要求译文音步韵律和原文的一致,结果弄巧成拙。但这并不抹杀翻译者有广阔的创造性的天地:那就是在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