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计划经济时期,向西方国家出售苏联丰富的矿产资源,从石油到铝、锌等各种金属,再到粮食,是苏联经济的一大来源。这些贸易都是通过高度集中化的各个门类的国有进出口贸易公司。 比如、在金属矿产出口方面有Raznoimport公司(实际上也掌管出口);在粮食领域,则有Exportkhleb公司(同时管理出口和进口);而在石油领域,则有Soyuznefteexport公司。异化翻译
西方大宗商品贸易商们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与这些苏联的国有集中贸易公司密切交往,而其中的“精通人情世故“者则与这些国有巨头的掌门人们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
比如Marc Rich &Co.AG公司(嘉能可公司的前身)的金属交易员,就与Raznoimport公司的高管们过从甚密,也使得他的东家成为苏联金属出口的最大交易商。
苏联“重组开放“时期,倒爷们崭露头角
苏联自然资源领域的体制改变始于1980年代晚期。在戈尔巴乔夫激进的“重组开放“时期,苏脸的经济体制已经在逐步改变。
1987年那些有商业头脑的苏联公民们开始被允许经营小型的私营生意(被称为”合作社“),他们中大多数人从倒买倒卖起家,一部分人想方设法的从国有经济的犄角旮旯里或者有限的外贸渠道里到商品,通过黑市倒卖来满足市场上不均衡的需求,还有一部分人则把手伸向了大宗商品,从计划经济的体系里把“富余”的产品拉出来,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卖到国外。
这其中的许多人最后成长为了未来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里的“寡头“。
比如阿尔乔姆·塔拉索夫(Artem Tarasov)。(他2004年出了一本自传,自称为苏联时期第一个合法的“百万富翁”)
阿尔乔姆·塔拉索夫
塔拉索夫的发迹跟乌克兰的一家炼油厂相关。当时、这家乌克兰的炼油厂专门为一家当地的燃油发电厂提供燃油。在一个不那么寒冷的冬天,这家发电厂的燃油需求反常的大幅下降,而炼油厂的原油供应和生产却依然依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直到有一天工厂的负责人已经不到任何地方储存他们生产的额外产品了,于是要求员工 去林子里刨个大坑把石油倒进去。apec
这个消息传到了塔拉索夫那里。塔拉索夫不久前在莫斯科成立了他的“合作社”,之后担任苏联联合合作社联盟的副主席,同时担任伊斯托克对外经济协会总干事。
乘着这个对外经济协会的便利,塔拉索夫把消息告诉了Marc Rich公司(前文提到的嘉能可公司的前身)。Marc Rich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寻办法绕过难以相处的苏联国有体制来交易苏联石油,当他们得知塔拉索夫的”特殊渠道“的时候,他们猛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获取暴利的天大的机会。
Marc Rich的交易员在塔拉索夫一次商务访问伦敦的过程中,为塔拉索夫准备了他从没体验过的“周到服务”:在伦敦的一家豪华酒店里为他租一间套房,准备了一艘带管弦乐队的游艇畅游泰晤士河,每天晚上带他去夜总会,并告诉他可以带任何他看得上的舞蹈演员回房间,当然一切都是免费的。
Marc Rich公司的传奇交易员,被克林顿最后赦免的美国通缉犯
经此一番安排,塔拉索夫感到这家瑞士公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并建立起了长期的
合作关系,将富余的乌克兰炼油厂的石油以不足市场价的零头的价格卖给了Marc Rich公司。
之后,塔拉索夫又将Marc Rich公司介绍给了当时的苏联粮食工业部部长,并撮合Marc Rich用阿根廷粮食换取俄罗斯石油的交易。
s40系统
至少到1990年,尽管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些苗头,然而大宗商品出口的绝对数量还是牢牢的控制在国有贸易公司的手里,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和供应链的崩溃——无穷无尽的新机会
苏联的解体和计划经济的突然终结,让所有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供应链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企业原来都是依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并依照国家指令将产品送往他们的下游用户。一夜之间,计划和指令都消失了。
工厂不知道应该生产什么产品,不知道这些产品应该送往何处,不知道如何拟议合约,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应该卖什么价钱,如何交易,如何收付款项,而更有许多工厂,他们原来的供应商和客户现在成了外国人。
现在这些苏联时期的庞大工厂们,供养着从车间工人到厂办学校的成千上万员工和退休人员,由于完全不能销售,现金马上就消耗干净了。走投无路的国营工厂的管理人员绝望的开始与任何能够把他们的产品销售出去人联系,从各种各样的 “人脉宽广人士”到道貌岸然的外国人,将他们的产品以无论什么价格出手。
而这些企业和所在的新生的共和国一样,他们缺乏出口这些丰富原材料的基础设施,他们的经济和产业官员缺乏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对金融和信贷更是一无所知。
雪上加霜的是,混乱的解体带来的经济萧条大大打击了消费,而国家的分裂又进一步削弱了需求,原来自给自足的产量现在只有财大气粗的外国买家一条路。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对于那些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商而言,崩溃的苏联就像是一个“清仓扫货甩卖”的大卖场。价值连城的自然资源,从石油到金属,都能够以不足国际市场行情的1/4的价格出售,而且数量巨大而惊人。
向Marc Rich公司这样早早就在苏联内部建立了“亲密伙伴”关系的公司,顺理成章的扮演了接替原来的计划委员会的职能,让整个系统勉强能够运转起来。对于这些欧美的大宗商品交易商而言,这简直是钞票印刷比赛。
在这样的崩溃体系里做生意,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说、由于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在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矿场里的硬通货不是卢布或者美元,而是香烟和Johnnie Walker威士忌。
交易员们包机从欧洲起飞,在飞机里装满这些“硬通货“,一部分用来在俄罗斯腹地的机场加油,一部分则是付给他们的交易对手的酬劳。
TWG(俄罗斯铝业公司前身)的发家史
这里就需要从Reuben(鲁本)兄弟的故事开始说起了。他们在1970年代开始便与苏联的国有贸易公司往来,向苏联卖出锡,并从苏联买入铝。在1992年5月,意识到天大的机会来临,David Reuben来到莫斯科,寻建立一个自己的贸易通路的机会,而他专注于他已经轻车熟路的商品——铝。
Reuben兄弟
苏联是当时全球第二大的铝生产国,仅次于美国。然而苏联的制铝工业的布局却十分不理想。苏联最大几所的氧化铝精炼厂,一部分在苏联最西部的乌克兰,另一部分则在苏联中
东部的哈萨克斯坦,靠近蒙古国边境。
而苏联最大的铝冶炼厂,用于将氧化铝加工成金属铝,则坐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Krasnoyarsk),这里远离几乎所有海港,也与它最重要的上游供应商远隔千里,现在更是被新设立的国界切断了联系。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区位
这时上门来的是Chernoy(切尔尼)兄弟。这对生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犹太人兄弟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商业头脑。他们是最早的建立“合作社“的人之一,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他们就靠着从国营工厂“借”来的机器、国营工厂“做废的”牛皮和塑料,做起了制鞋的生意并赚了第一桶金。通过这一段的经历,他们把从莫斯科的行政官僚到塔什干的地痞流氓都混熟了。
北哈萨克斯坦的一家氧化铝工厂也是Chernoy兄弟倒卖商品的客户。但和许多其他前苏联的企业一样,这家工厂也没有现金,转而用他们生产的氧化铝来代偿货款。
乙醇钠
他们转而尝试将这批氧化铝卖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冶炼厂。冶炼厂一样没有现金,便用
白世峰
成品金属铝抵做货款。1992年5月,Lev Chernoy上了David Reuben,希望通过Reuben的渠道把他们的金属铝出手。
两个精明的人嗅到了机会。他们预定了下一班飞往西伯利亚的机票,直抵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个坐落在叶尼塞河畔的百万人口的城市,制铝工业基本上是它唯一的产业。这里的冶炼厂,外加几百公里外布拉斯克市(Bratsk)冶炼厂一起,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铝冶炼工业。
当他们见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冶炼厂的负责人时,这位负责人向他们抱怨他们已经没有现金为这座工厂城市购买食物了,Reuben当机立断答应向工厂预付款项,以换取工厂未来生产的铝材。David Reuben接着便返回伦敦,和他的兄弟一起,带上他们全部的资金以及尽可能多的贷款,回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Reuben兄弟和Chernoy兄弟绘制了他们的蓝图:由Reuben负责融资和销售,而Chernoy负责打理和摆平所有的俄国和前苏联地区的所有问题,确保投资的安全。
为了确保无风险,Chernoy兄弟甚至承诺派他的人住到工厂里去盯着每一批铝的生产,再派人跟着从西伯利亚开出的运送货物的火车,直到抵港装船离开俄罗斯为止。
基于这个蓝图,他们共同成立了Trans-world Group公司(现在简称TWG),并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冶炼厂达成了一个以物易物的交易:由TWG向工厂供应氧化铝,而工厂则向TWG支付金属铝材,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TWG几乎不需要向铝厂支付任何现金,可以完全无视铝材市场的价格波动,而只需要支付一个基于成本的加工费,而支付方式还是氧化铝材料!
在Reuben的资本和Chernoy的本土资源加成之下,TWG公司在俄罗斯制铝业取了统治地位,几乎垄断了俄罗斯的铝出口。
当俄罗斯政府决定出售它的那些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时候,Reuben在Chernoy的说服下买下了俄罗斯最大的三个铝冶炼厂中的两家的股份,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冶炼厂 20% 的权益和布拉茨克冶炼厂的控股权益,这分别是俄罗斯第一和第二大的冶炼厂。
TWG的下一个重要的合伙人是奥列格·德里帕斯卡。德里帕斯卡被认为是俄罗斯首富,身家估计为400亿美元,同时也是俄罗斯铝业的董事长(2022年3月被英国政府制裁了)
奥列格·德里帕斯卡
1994年年仅25岁的前核物理学家奥列格·德里帕斯卡获得了收购俄罗斯第三大,同时也是利润最高的萨扬斯克冶炼厂铝冶炼厂的机会。
他到了Reuben兄弟和TWG,并说服TWG作为收购方且提供资金来完成对萨扬斯克冶炼厂的收购,而奥列格·德里帕斯卡则获得股份,加入TWG成为一个新的合伙人。
正是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萨扬斯克的冶炼厂的整合,TWG垄断了俄罗斯的铝生产和贸易行业。他们的合作还延伸到了钢铁行业和上游氧化铝行业,之后一段时间,TWG接连购买了新利佩茨克钢厂的股份,并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为俄罗斯工厂生产氧化铝原材料的工厂。
到1996年,整合了俄罗斯最大的三个冶炼厂和上游氧化铝工厂,并垄断了俄罗斯铝出口的TWG成了为仅次于Alcoa(美铝)和Alcan(加拿大铝业)的全球第三大铝生产商,拥有全球铝产量的7%,到1997年其控制的所有前苏联地区的氧化铝和铝产能,年销售额超过了70亿美元(该公司从未公开它的财务数据,并通过遍布全球的私人银行和避税中心来处理它的资产和利润,以上数据为国际投行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