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阅读: 评论:0

第四节  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一、比较优势的经验性验证
1951 年,麦克道格尔(D. MacDougall) 1951年12月和1952年9月分两个部分发表了题为《英国美国的出口商品:比较成本理论引发的研究》论文,试图验证比较优势说。
麦克道格尔根据1937年英、美两国的统计资料,选取了美国的人均产值高于英国的25个产业部门作为样本,然后又将这25个产业部门分为两组,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相当于英国的2倍或超过2倍,另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不足英国人均产值的2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前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美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后一组产业部门中英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英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
2-11  1937年美国和英国的工人人均产出及向第三国出口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真武庙
美国工人人均产出多于英国两倍的产品
美国出口量与英国出口量的比(比率)
美国工人人均产出少于英国的两倍的产品
小笠原岛
美国出口量与英国出口量的比(比率)
无线设备/阀门
8:1
烟卷
遇见波利
1:2
生铁
郑媛媛事件完整照片
5:1
油毡
1:3
汽车
4:1
针织品
1:3
玻璃容器
3.5:1
皮鞋
1:3
3:1
可乐
1:5
机械
1.5:1
人造纤维织物
1:5
纸张
1:1
棉制品
1:9
水泥
1:11
人造丝
1:11
啤酒
1:18
男式外套
1:23
人造奶油
1:32
羊毛和毛线
1:250
来源:转引自R. J. Carbaugh (1998),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th ed.,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p. 47.
麦克道格尔发现,在所考察的25种产品中,有20种同一般的规律相吻合,如表2-11所列;不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有5种产品,它们是电灯、橡胶轮胎、肥皂、饼干和手表。在生产率和出口比率之间大体存在着线性关系,美国的工资率比英国高两倍,生产率比应该高出两倍还多,美国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也比英国高。这表明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该商品。
2-12  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比率与出口比率
斯特恩(R. Stern)1962 年一篇文章比较了1950年、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确认了麦克道格尔的结论。其分析表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的数据支持假设检验,1959年的数据则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巴拉萨(B. Balassa) 1963年的一篇论文根据1951 年的资料也作了验证,巴拉萨的验证在26个制造业行业中对比了美国对英国的出口比例以及美国对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比率,结果反映在图2-12中。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某个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美国就比英国更有可能出口那项产品。图2-12显示,散点的大多数都非常靠近斜线的上端,即美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英国高,美国的工业出口量也高于英国的工业出口量。巴拉萨的验证的结果同样是支持李嘉图模型。
巴格瓦蒂(J. N. Bhagwati)1964 年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疑问,发现美英之间的出口价格比率同劳动生产率比率的线性相关分析,不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回归系数,他认为,两国间单
位劳动成本与出口价格比率的相关分析也同样不表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但应注意,当时及现代的研究已经成功地证明了劳动成本对贸易型式的影响。现在的研究是侧重于如何获得准确的劳动生产率资料,检验这种影响的大小。
新近的一项研究是格鲁伯(S. Golub)1996年的一篇论文,利用1990年的数据,通过衡量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工资与生产率的比率),研究了美国同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他发现,相对单位劳动生产成本有助于解释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情况很好地支持了李嘉图模型。例如,在食品行业中,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比美国低60%,但在汽车行业却高于美国20%,在钢铁行业高70%;在贸易方面,美国在食品行业与日本存在贸易顺差,在汽车、钢铁行业中与日本存在贸易逆差。与其他国家作类似比较时也得到相似结论。由此看来,相对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以及双边贸易模式的确与李嘉图模型相一致。
专栏2-1 在台州读萨缪尔森
四月初到浙江台州,路上带了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一篇论文。是和几位同学
约好的,要讨论一次这篇备受关注的大文。说来也是平生所爱:带一点可读之物,在真实世界里走走、看看、读读、想想。“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太高的要求,但是出差一趟读上篇把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萨文的背景是中国、印度经济崛起,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其间的利益得失怎样看,引起一片争议。该文发表在美国著名学报JPE2004年夏季号。萨翁本来就是世界级名家,加上论点似乎与支持全球化的流行看法大相径庭,要不轰动也难。同学查过的,自萨翁这篇大文发表到今天,国际上的辩论不断。
不愧是纯经济理论的大师,萨缪尔森一上手就把纷纭繁杂的贸易世界处理得条理分明。当然首先借助了李嘉图和穆勒的传统来发问:要是两个各产两种产品、生产率不同的经济,彼此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如何?互相开放、自由贸易,又如何?结论当然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说”——两个经济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自由贸易就可以提高两国的福利水平,因为这样的经济总产出水平最高。
萨翁接着问,要是上述两国的生产率发生了变化,自由贸易增进两国总福利的推论,变还
是不变?为此他区分了两种情况:其一,一个国家在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其二,一国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意外地提升了生产率。读到这里,我们要当心了:假如生产率提升的两种情况都一样,萨缪尔森这样的学者为什么要故作高深,非把问题分开来处理?这样两种生产率进步的情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拿“衬衫换飞机”来当实例。萨翁设想的第一种情形,造衬衫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当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萨文假定“提高到原来的4倍”)之后,中国继续以衬衫换美国的飞机,会损害美国利益吗?当然不会。因为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提高,美国造飞机的生产率没变,因此中国衬衫的相对价格就变得更加便宜。就是说,美国的贸易条件因为中国衬衫生产率的提升而改善了。
至于中国的贸易条件又如何了?萨翁的分析是取决于需求。“在穆勒需求下”——即穆勒假定的两国都把收入平均花费在飞机和衬衫这两种商品上——衬衫的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中国这一方的福利。加到一起,萨文的推导“有力地证实了”支持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但是萨缪尔森设想的第二种生产率进步,情形就迥然不同了。请注意,这种生产率进步不
是发生在造衬衫部门,而是发生在中国原本毫无比较优势的飞机制造!这当然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中国只从事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向来只造衬衫、不造飞机,从何提升自己造飞机的生产率?萨翁当然明白我们的疑问,所以他才指明,中国在自己的进口部门发生的技术进步,完全是“外升的”。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中国就在飞机制造部门无端端出现了惊人的技术进步,那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何?
萨翁的答案惊世骇俗——倘若中国真的在飞机制造方面提高了生产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损害了美国利益”。此论一出,天下大哗。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人士以为终于到了一位重量级大师,可以为“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根据。反对派则质疑萨缪尔森的理论变节,为“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位社会学家或其他什么家——居然站到反自由贸易的立场而感到匪夷所思。最精彩的当然还是萨缪尔森本人,他声明“从我的上述分析中并不能得出应该还是不应该采取选择性的保护主义的结论”。他声称他的分析无非指出了“有时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只能对自己有利,却永损他国的利益”。
集中推敲一下吧。“有时”——就是在萨翁构想的中国突然大幅提升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造飞机生产率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相对利益,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萨缪尔森的推理
如下:(1)世界总产出的潜力大大增加;(2)美国造飞机的比较优势下降,直到中国造飞机的生产率升到这样一个位置,以至于“两国从事与不从事贸易的境况相同,彼此再也没有任何从事进出口的优势”;(3)因此,美国自愿地退回到不贸易状态,自己既生产飞机也生产衬衫,从而导致人均实际收入的下降——也就是“利益被永久地损害”。中国呢,当然也贸易不成。不过此时的中国已经提升了飞机生产率,可以关门享受实际人均收入的上升。
我猜想读者中喜欢这个推理的不会很多。我自己也不喜欢。可是在设定的前提之下,同学们和我怎样推,萨缪尔森还是屹立不倒。另辟蹊径吧。于是我们在一篇批评文章里读到,“作者假设中国在美国的出口部门突发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自由贸易状态下,中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只能导致各自加强其原来的比较优势”。是的,倘若萨翁设想的前提子无虚乌有,他那些严密的逻辑推论还不就成了空中楼阁?
可是,我倒觉得萨缪尔森这篇论文最厉害的地方,恰恰就是他关于“后进经济在原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的设想。远的不论,单就这次在台州的所见所闻,就足以证明萨翁的构想贴近真实。我差不多年年来台州做跟踪性的观察,历史地看,这个据说
每万常驻人口就有1100家公司的地方,制造业生产率的进步惊人。追下去看,这里发生了技术进步的领域,难道都是“强化原来的比较优势”吗?
6500d以这次参观的3家公司为例。第一家做摩托车和沙滩车的发动机,第二家出口帐篷、太阳伞和沙滩椅的面料,第三家制造电容用的电子薄膜。当然都还不是造飞机,可是这3个行当,短的一年半前、长的十年前,在台州根本就不存在!它们不是“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又是什么?实际经验是,只要有人打了第一,成功失败前仆后继,摹仿创新两手并用,仿佛不经意之间当地就包办了相当一个比例的全国市场份额——不靠生产率相对更快的进步,还能靠什么?退回十数年看,台州的比较优势恐怕只有农副业!要是永远只能提升原来具备的比较优势部门的生产率,断不会有今日之台州。
远一点看,不但温州、宁波、绍兴、浙江、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这样上来的,而且当年美国对英国、后来的日本对美国,以及萨文提到的“经济史上俯拾皆是”的无数例证,尽皆如此。这样看,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发生生产率革命,恰恰是后来居上经济的共同特征。因此萨翁的这个构想,不但真实,而且非常普遍。轻轻拿来充当一个高度简化的分析模型的前提,简直是神来之笔。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4:5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3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