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2

阅读: 评论:0

一、单项选择题
1.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D  )
A.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B. 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
C. 康德、谢林、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校园社区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D  )
A. 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 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 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感觉的集合    D. 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4.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 D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5.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
A.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 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 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6. 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
A.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 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碧桂园ERP7. 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
A. 能动性                                B. 被动性
C. 消极性                                D. 积极性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D  )
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9.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D  )
A. 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0.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B  )
A. 绝对性                                B. 相对性
C. 全面性                                D. 片面性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初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哪一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A  )
A. 国家层面                              B. 社会层面
C. 思想层面                              D. 个人层面
12.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D  )
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3.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C  )
A. 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 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C. 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 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4.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B  )
竹胁无我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B.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C.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B  )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6.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D  )
A. 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 降低劳动力价值  D.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 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C  )
A. 生产阶段                    B. 流通阶段
C. 购买阶段                    D. 销售阶段
18.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B  )
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D. 都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9. 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导致( B  )
A. 平均利润的产生B. 企业利润和利息的分离
C. 利息的出现    D. 的产生
20. 垄断资本家制定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在于(C  )
A. 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B. 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C.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 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21.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后盾和基础是(A  )
A. 经济实力                          B. 政治实力
C. 军事实力                          D. 外交实力
22. 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方面新变化的是( B  )
A. 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B. 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
C. 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D. 信息产业的兴起
23. 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D  )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21年                            D. 1936年
24.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  )
A. 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B.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5. 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而准备的社会条件是( B  )
A. 社会化大生产                      B. 现代无产阶级
C. 马克思主义理论                    D. 市场经济体制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D )
A. 量子学说          B. DNA双螺旋结构
C. 广义相对论        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C  )
A. 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 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 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  )
A. 持续性和顺序性                    B. 广延性和伸张性
C. 绝对性和无限性                    D. 普遍性和特殊性、
5.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营养点菜师6.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B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D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 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
A.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 感觉—知觉—表象        D. 概念—判断—推理
9.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 真理具有绝对性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0.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C  )
A. 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现的B. 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11.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C  )
A.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 个体意识和体意识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 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 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3. 在社会发展中,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
渗透压仪
A. 生产方式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生活资料
14. 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D )
A.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 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 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5. 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中,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因素包括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B  )
A. 生产条件                                B. 劳动强度
C. 技术装备水平                            D. 生产规律
16.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因素都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  D )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4:5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3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事物   发展   社会主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