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

阅读: 评论:0

美齐显示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几个大的阶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及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不同理论都从不同的理论前提、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对上述三个国际贸易理论做出分析和理解。
【关键字】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一国或一个经济体为什么要参与贸易原因不言自明。参与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贸易之所以发生,参与双方必然是同时获益的,但是具体的利益分割方式又取决于复杂的因素。为了能够恰当地解释实践并指导实践,自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发展和完善着国际贸易理论。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包括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的结果即利益分配问题。在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各种理论流派不断产生,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完全代替其他学说而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解释,并对实践提供相对明确的指导。在全球化势不可挡
的今天,生产的国际化与国别利益同时存在,按照新古典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全球资源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但是现实是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不能保证每一个参与方都觉得满意。运用怎样的贸易理论来指导和解释经济行为,对任何一个希望从全球化中获利的经济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对三个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和分析。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他们对货币金银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评
mtg重商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他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理论假设和主要观点
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有以下方面:(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投入要素,即“2×2×1”模型,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收入预算约束,消费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钱借债消费;(3)对外贸易方面,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4)市场是自由竞争的。
由此可见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理想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即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不同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造成的自然优势是指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普通人力无法控制如波兰的平原土壤条件好粮食生产效率高单位粮食产品所消耗的绝对劳动时间就少其小麦生产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获得性优势是指某国掌握
的特殊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术熟练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就高单位产品生产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就少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使当时英国成了世界工厂”,杜家台分洪但地主贵族阶级在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1815英国政府为维护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修订了谷物法》,引起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地主贵族显著获利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却严重受损粮价昂贵迫使工人工资提高商品成本提高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出于发展资本提高利润的需要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与地主贵族阶级展开了激烈斗争李嘉图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论”,这种更加一般化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自由贸易置于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奠定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石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
叶诗雯2、基本观点和理论逻辑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益。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决定两国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别,而是比较成本的差别。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成本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只要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大生产、加强出口贸易,同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李嘉图在“论对外贸易”一章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外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前提假设是各国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从而也就暗含着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这才是形成比较成本优势的基础。所谓比较成本,是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成本比率的比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应按“两利取重,两害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这样两国之间就能够进行相互交换,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三)全面客观地评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对于扩大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该理论过于强调商品的流通环节,忽视了生产环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均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他们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因此该理论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不仅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为一定时期内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提供了借口。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在过渡期之后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绝对优势对于实现比较优势的重要作用,在日益扩大的经济对外开放中采取各种措施增强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不仅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而且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逐步形成自身经济在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就有可能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达到经济互补,实现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概述
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师承赫克歇尔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主要论点,用相互依赖生产结构的多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要素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赫克歇尔—俄林阐述的贸易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从系列假设出发,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贸易模式是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同时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后来的学者将赫克歇尔与俄林的文字描述与逻辑推理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下,利用一般均衡分析,发展出一个标准理论模型即H-O模型,该模型被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要素禀赋理论也随之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H-O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被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提出的对稀缺要素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提高稀缺要素收入的S-S定理予以完善,并由萨缪尔森进一步发展为H-O-S定理。综观贸易理论的发展,要素禀赋理论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
古典贸易理论暗含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市场均衡等诸多假设,从生
产技术差异也即劳动生产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新古典贸易理论则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派建立的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分析工具,强调完全竞争下的均衡分析,考虑两种生产要素情况下的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间的比较利益,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与传统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相比,H-O理论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第一,古典学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各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各国内部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并且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及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而新古典学派则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使用的生产技术相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第二,古典学派用比较成本差异解释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新古典学派不仅承认比较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到了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源泉,即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第三,古典学派考虑单要素问题,新古典学派则在劳动之外引入资本要素。第四,新古典学派把古典学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通过直接比较两国要素总供给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第五,新古典学派的H-O模型不仅能说明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也能够用以解释要素价格的变动及收入分配。
三、新贸易理论
(一)新贸易理论概述
聂党权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出现了许多与传统贸易理论描述相悖的新倾向。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异质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同一行业内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以克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吸取以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引发了贸易理论的一场革命,并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此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的评价金盟减肥
1、新贸易理论解释了更多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是从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在这些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已经发生变化。这种贸易理论基本前提的变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即使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贸易理论发展阶
段。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理论才有了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论,才有了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以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使现代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解释。
2、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费品是各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主导。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者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贸易理论表明,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它们的贸易较多,因为它们代表性需求的接近,为相互之间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要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推论,两国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们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同一产品内部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总结
从古典的亚当﹒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再到克曼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获得了持续而又卓有成效的进展。由此可得出结论:一方面,各种理论都是适应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产生的,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践的;另一方面,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理论之间的分歧与继承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中。200多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静态贸易理论到动态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不存在规模经济、企业同质的贸易理论到不完全竞争存在规模经济、企业异质的贸易理论;从产业间贸易理论到产业内贸易理论再到产品内贸易理论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将会有两大趋势:首先,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另外,以环境机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体系的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4:4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3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论   贸易   生产   经济   要素   产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