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贸易理论综述
●1. 贸易理论的发展
●(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保加利亚乳杆菌●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
pc100●2. 贸易利益
●(1)贸易利益的确认
●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 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 ,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 ●(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 ,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 ,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
●(3)限制进口的影响
●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 ,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
●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
●
早睡早起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 ,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
●
二、重商主义
●1、主要观点
●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 ,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
●2、主要原则
●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 ,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
●3、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 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 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 并对出口实行补贴
●4、政策效果
●(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
●(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
●(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
●(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
●(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
●(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1、理论概述
●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
●斯密认为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一国进口和出口什么商品,而且这种对贸易采取自由放任
的做法符合一国的最大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系统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主要内容
●(1)假设条件
●①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②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③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④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利用,并且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但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
●⑤规模报酬不变。
●⑥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⑦商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不存在商品贸易的人为障碍,如政府干预等,运输成本为零。
●⑧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
●(2)基本内容
●①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②斯密认为当一种商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别国购买到时,本国不应该进行生产。
●3、理论示例
●斯密证明各国都可以从按照绝对优势的分工生产和交换中获利。
●绝对优势理论示例
●如表所示,法国小麦的生产相较英国有绝对优势,英国布的生产相较法国有绝对优势。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分工,法国将原来生产布的100单位劳动转移到小麦的生产上,共可生产2单位小麦;英国将原来生产小麦的150单位劳动转移到布的生产上,共可生产4单位布。
●两国分工的结果是,用相同的劳动投入,比分工前多生产了2单位布。这2单位布通过交换,在两国间进行分配,对两国都有利。
●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给所有参与者都带来净利益。
●4、理论评价
●(1)优点
●①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
●②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即贸易两国都能获利,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缺陷
●①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如果两个国家中有一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假设条件苛刻,局限性大。
●②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是否是等价交换
●四、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概述
●(1)理论来源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双方是否还会进行国际分工、发生国际贸易并能分享国际贸易利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
●(2)主要观点
●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优势时,应专门生产优势相对较高的产品;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劣势时,应专门生产劣势相对较低的产品。即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然后贸易。
●2、条件与假设
●该简单模型包括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1)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2)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topsis●(3)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
●(4)资源在国内不同部门间可以自由地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自由贸易并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
●(7)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 3、理论示例
●比较优势理论示例
●如表所示,虽然英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投入都高于葡萄牙(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其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要高一些。
●也可以说,英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生产酒具有比较优势。
●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高于分工以前。比较优势认为世界生产在无限制自由贸易下的产量比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更大。
●该理论认为,如果没有贸易限制,各国消费者的消费量会增加,即使一些国家生产任何产品均无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也可发生。
●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更深入地指出了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的特性,贸易方均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4、理论评价
●(1)优点
●①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更接近实际
●②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作用。比较优势理论是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故具有进步意义
●(2)缺陷无极论坛
●①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影响了其普遍适用性
●②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③从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出发,要想获得贸易利益,必须是自由贸易,但现实是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
●④从比较成本出发,各国的贸易政策应建立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这实际上是让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结构凝固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因为它认为国内的劳动等价交换规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
pdp11
●⑥没有说明比较优势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没有指出一国为何具有比较优势。
● 5、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
●李嘉图模型在上述简单比较优势模型中加入了三个假设:
●①假设资源可以在不同商品的生产间自由转移
●②假设生产所有商品的规模报酬不变
●③假设一国的资源存量或资源利用效率并不会随着贸易而改变。
●(1)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
●①在现实生活中,资源并不总是能轻易地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移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其间会产生摩擦并使人们受苦
●②对于承担自由贸易带来的成本的人来说,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其成本的说法只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安慰。因此,面临失业的人们在政治上反对采用自由贸易制度的意见
●③政府通常放慢自由贸易的进程,帮助在此过程中失业的人们接受再培训。推行自由贸易短期内会带来痛苦,但制度完善后就得到丰厚且持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