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送桩在锤击管桩施工中的运用

阅读: 评论:0

超长送桩在锤击管桩施工中的运用
作者:任冶 吴庆成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11期
        [摘要] 介绍某工程的场地岩土层分布,对锤击管桩传统工艺施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锤击管桩施工中运用超长送桩方案,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
        [关键词] 场地 锤击管桩 超长送桩
构造区
        1 工程概况
狗字成语
        某工程紧邻江滨,场地岩土层分布为:①杂填土,平均厚度7.50m;②淤泥(夹砂),平均厚度2.8m;③中砂,平均厚度5.07m;④淤泥,平均厚度13.86m;⑤粉质粘土,平均厚度4.20m;⑥细中砂,平均厚度11.30m;⑦粉质粘土,平均厚度2.65m;⑧粉砂,平均厚度11.25m;⑨卵石,平均厚度8.91m。
        该项目基础采用PHC高强度管桩,桩径0500mm,平均桩深38m,设计工程桩数量为46
07根。设计取第⑨层卵石层为PHC管桩持力层,要求全断面进入持力层≥0.5m,并采用持力层和贯入度双控成桩。由于场内地层存在厚砂层,静压沉桩无法穿透,所以用锤击法成桩施工。
        2 存在问题
        本工程设计二层地下室,桩顶标高为罗零-2.3m~-3.9m,与场地罗零6.3 m之间相差约10m。通常锤击管桩送桩杆艮度为4m左右,按传统工艺施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每根桩需砍桩6m左右,本工程共有4600多根桩,共应砍桩约2.8万m,每m管桩材料单价按198元计算,仅材料费500余万元,造成巨大的管桩材料资源浪费及工程造价的增加。
        (2)由于桩出露设计桩顶标高太长,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难免会因土体推移或机械设备运作过程失误造成断桩或桩体移位等质量事故。
belinsky        (3)土方开挖过程中因大量超出桩顶标高的桩及砍桩处理,机械作业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机械工效且需要大量的人工配合,大大拉长基坑开挖的时间,并增加基坑开
b301挖费用。
        3 解决方案
        为解决以上问题,参建各方积极探索,有效沟通,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3.1 先行降低场地标高或基坑开挖
        本方案技术上可行,但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1)本工程场地①、②层分别为平均7.5m厚的杂填土及2.8m厚的淤泥,降低后场地承载力将大大降低,无法满足桩机施工需要; 诗剧
        2)施工期间正值雨季,场地排水难度极大;
        3)管桩施工为本工程施工进度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作,降低场地标高前必须先施工基坑的支护结构,拉长了关键线路,无法满足合同工期;
        4)基坑的内支撑将严重阻碍管桩的施工。
        由于该方案存在的严重缺陷,先行降低场地标高或基坑开挖方案不予考虑。
        3.2 采用加长送桩杆进行超长送桩
        从理论上说,采用加长送桩杆进行超长送桩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但没有先例,缺少实践经验,在质量及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为克服这方面的不足,项目部组织专家组论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试打桩。试打桩过程中充分积累过程控制经验,参建各方一致同意采用加长送桩杆进行超长送桩方案,但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2.1 确保工程桩的垂直度
        底桩(第一节桩)就位后对中调直,这道工序对成桩质量起到关键作用。“调直”:一要使桩身垂直;二要使桩身、桩帽、桩锤的中心线重合。测量管桩桩身包括打桩导杆的垂直度,用2台经纬仪在离打桩机15m以外成正交方向进行观察,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4%(规范要求0.5%)时方可开锤施打。桩打人过程中修正桩的角度较困难,因此就位时应正确安放,开始应轻轻打下,必要时要拔出重打。
        重视送桩器制作、使用和维护。送桩器身做成圆筒型,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
打性;上下两端面应平整,且与送桩器轴线垂直,器身弯曲度不得超过0.1%;送桩器下端应设置套筒,套筒深度应为300~500mm,内径应比管桩外直径大20~30mm。送桩作业时,送桩器套筒内设置硬纸板或胶合板衬垫,衬垫经锤击压实后的厚度不小于50ram。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1:2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3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桩   施工   过程   锤击   存在   厚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