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式PHC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贯入度的控制

阅读: 评论:0

浅谈锤击式PHC预应力管桩贯入度的控制
xxxx
1.工程概况
xxxx工程,有6栋11层~17层的小高层建筑组成。设计中全部采用PHC-AB型预应力管桩;桩位数达到700多个。存在施工场地大、地质情况差异大、桩的入土深度不同等特点;施工采用柴油锤打桩机沉桩;所以本工程的桩基施工质量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打桩过程的贯入度控制来分析质量要点,提出质量管理措施。
2.PHC管桩锤击式沉桩工艺
PHC桩沉桩方法有多种,目前在我国各地施打PHC桩以柴油锤为主。选择桩锤时,必须充分考虑桩的形状、尺寸、重量、入土长度、结构形式以及土质、气象等条件,并掌握各种锤的特性。桩锤的夯击能量必须克服桩的贯入阻力,包括克服桩尖阻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的回弹产生的能量损失等。如果桩锤的能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会引起桩头部的局部压曲,难以将桩送到设计标高。其施工程序:测量放线、定桩位→打桩机就位→桩机调整→底
桩就位、桩尖对准桩位,扶正桩身→安好衬垫,套上桩帽,放下桩锤→桩垂直度检验、调直→锤击沉桩(图2一1)领袖性格→焊接接桩(图2一2)再锤击沉桩→送桩(图2一3)→打至持力层→收锤→拔送桩器,填桩孔→桩机移位。锤击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往往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桩位偏差及桩身倾斜超过规范要求、桩头破碎、桩身破损断裂、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控制要求、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有厂家制作上的原因,有施工操作上的原因,也有土质变化等原因。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工程桩的质量,本文就如何控制锤击PHC桩的贯入度问题作一探讨。
图2一1
图2一2
图2一3
3.锤型、锤重与贯入度的关系
锤的冲击部分的重量和落锤的高度不变时,桩越长,锤的总重越大,其贯入度就越小;锤的冲击部分的重量和桩的长度不变时,落锤的高度越大贯入度就越大;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故在打桩前应该认真选择适合的锤重和锤型。
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建议按附录选择锤型,但规范附录四中的应当注意。
3.1锤型资料中冲击部分的重量与型号是基本一致的,但锤的总重根据生产的厂家不同相差甚多,尤其是柴油锤不分导杆式和筒式,两者总重相差明显。
3.2规范附录四中锤型5t与5.5t常用控制的贯入度均为2~3cm/10击,而实际上落锤高度相同时,锤的冲击部分的重量越重贯入度就越大。在同一根桩上做了多次现场比较试验
3.2.1先用5t导杆式柴油锤将桩打至设计要求的贯入度15mm/10击;再换用5.5t筒式柴油锤进行三阵复锤,测得相应的贯入度为120~140mm/10击;
3.2.2用5.5t筒式柴油锤将桩打至预定的贯入度130mm/10击;然后换用5t导杆式柴油机进行三阵复锤,测得相应的贯入度为14 mm/10击,经上述几根桩的反复交换复打试验后,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承载能力不变、落锤高度相等时,5.5t筒式锤成桩的贯入度值相当于用5t导杆式锤成桩的十倍。
3.2.3规范附录四中没考虑桩长对贯入度的影响,桩越长其贯入度就越小,按格氏公式或其它经验计算的贯入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不符,切不可用其作为选择贯入度之依据。
3.2.4在锤型规格相同、落锤高度相等的情况下,极限承载力与贯入度是成反比的,极限承载力越大,要求最终贯入度就越小。
4.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锤击法施工PHC管桩已大量应用于各种工程,然而对于设计中沉桩双控的要求(即桩长和贯入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施工中,往往会有较大的出人,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准确判断桩的实际承载力是否与设计值一致。因此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测数据,尤其是最后三阵的平均贯入度值,来估算出实际的单桩承载力,以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4.1荷载传递机理
桩在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首先受到压缩,一部分荷载往下部桩身传递,另一部分则在桩与桩周土之间形成摩阻力。当荷载分级逐步加到桩顶时,桩身上部受到压缩而产生相对于土的向下位移,与此同时,桩周表面受到土的向上摩阻力,桩身荷载通过桩周摩阻力传递到桩周土层中去,致使桩身荷载和桩身压缩变形随深度递减。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压缩量和位移量增加,桩身下部的摩阻力随之进一步发挥出来。当桩周摩阻力全部发挥达到极限状态后,若继续增加荷载,则荷载量将全部由桩端土承担。桩的这种传递理论,是符合静压试桩实际的,且已为许多桩的荷载试验所证实。
4.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Rk=u∑qsikli+qpkAp
式中  Rk——单桩的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Ap——桩身横截面面积;
u——桩身周边长度;
qsik ——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li——按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
贯入度的设计一般依据现有的打桩动力公式,主要有格尔谢凡诺夫公式、工程新闻修正公式、海利公式等。上述经验公式是根据功能原理和实验推导出来的,适用对象为预制桩(包括钢管桩);而灌注桩与预制桩在施工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如果套用上述经验公式设计灌注桩的贯入度,显然是不恰当的。在工程实践上,这种方法往往偏于安全,结果是使工程成本增加。
4.3工程实例
本例为牡丹江市逸品尚城安置小区工程的桩基实际工程。该小区位于牡丹江市区西北郊。设计要求采用锤击PHC预应力管桩,桩端以圆砾层为持力层,设计桩长L=22m,桩直径为400mm,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为1200kN频偏。PHC管桩贯入度计算:
(1)格氏公式:
式中  e——打桩最后阶段平均每锤的贯入度,cm;
n——桩及桩垫材料系数,无桩垫时,n=0.5;
ε——恢复系数,无桩帽时ε=0.25;
Q——锤重,kN;
q——桩、桩锤的非冲击部分重量,kN;
H——落锤高度,cm;
A——桩的横截面积,cm2
m——安全系数,永久建筑为2;
Rk——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
根据现场设备情况和设计要求,有关参数取值为:Q=55kN,q=50kNA=910cm2,H=180cm,Rk=1200kN
中小学外语教学将有关数据代入格氏公式后得:e=0.13cm/击
根据经验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该地成功经验为:对于桩直径为400mm、设备锤重为55kN、设定锤落距为1.8m情况,最后三阵锤击,每阵10锤,贯入度<2cm.综合考虑计算结果和当地成功经验,设计规定,最后三阵锤击,要求贯入度控制在2cm/10击以下。
为核实利用格式公式估算的贯入度是否与实际承载能力相符,一般采用静载荷试验或动载荷试验两种方法:静载荷试验需打试验桩及锚桩,有时需搭设加荷平台,需准备150t的配重块,筹备这一套机具比较费工,费时;而使用基础桩作试验桩和锚桩时,不仅受到原设计布桩的限制;而且加荷不许超过设计的极限载荷,只能判定合格与否,不能得出桩的最大极限值,所以目前许多单位选用垂直动测试验,即利用特制的火箭筒瞬时激振桩顶,使桩和桩周土产生自由衰减振动,通过拾振器、放大器、示波仪记录下桩和桩周土的振动波形,分析计算出单桩的允许承载力,这种动测方法是属无损检测,故可以选择任何一根基桩来测试,不受设计布桩的限制,动测试验后还可以用静荷载试验来进行校核。因为此次
静载测试目的并不是做桩的破坏试验,所以最大试验荷载以满足设计要求为限。至最大试验荷载时,没有出现极限特征。
从测试试验结果看出:该地区的PHC管桩贯入度实际值是设计值的2~8倍(至设计标高时),这时即使不加长桩长或复打,桩的承载力也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可见贯入度设计值偏小。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构造上的原因,锤击式沉桩的预制桩靴比桩管外径大6~8cm,施工时,土对管桩的挤压力减少使管桩下沉阻力减少,因而使沉贯入度增大。
2)成桩后桩的实际桩径往往比管径大6%~7%,这是因为桩靴直径较大所致。由于实际桩径扩大使得桩的承载力相应增加,因此尽管施工时的贯入度相对较大,但静载试验加载至最大荷载时沉降量仍然较小。
3)沉时由于连续锤击震动,土体内摩擦角变化很大。
4加送桩器复打对桩周土和桩端土进行了挤密,使桩侧摩阻力提高,桩端土的强度提高。
5)打桩公式适用于预制桩估算其打桩阻力,将它用于PHC管桩贯入度的计算只是权宜之计。经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以及其成因分析,认为可以适当加大贯入度的设计值。为了安全起见,后续桩的贯入度控制在2倍设计值范围内;个别贯入度较大的桩,采用送桩器复打的方法,将其控制在相同范围内。说明贯入度控制原则是安全合理的。
5.结论
地源热泵案例
1)对于砂土地基,采用送桩器复打,充分利用其挤密效应,是一种经济有效地减小贯入度的方法。
2)简单套用现有的打桩动力公式设计PHC管桩贯入度,有时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将造成工程浪费。
3)PHC管桩贯入度作为一项设计施工指标,应该加以控制,但是应该避免盲目性。在无现场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地质钻探孔附近,土层分布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比较准确,宜先在此打桩,仔细做好记录,在设计标高附近一定范围内准确测量每10击的贯入度。综合分析贯入度的现场施工记录、设计值,以及当地成功经验,调整实施的贯入度值,以尽可能地使贯入度控制值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正式版(GB50007-2011)
[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
845pe黑暗中的幽魂[4]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与特种结构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5]J E波勒斯。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1:0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3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贯入   设计   试验   要求   荷载   施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