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起源:尼罗河的赠礼
在北部⾮洲,有⼀条宽阔的⼤河⾃南⾄北蔓延埃及全境,它便是尼罗河。在尼罗河的上游有两条⽀流,分别为⽩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尼罗河的源头是⾮洲中部的维多利亚湖,青尼罗河则来⾃苏丹,两条⽀流在苏丹喀⼟穆汇合成⼀条⼤河。尼罗河全长有六千多公⾥,每年泛滥的河⽔退却后,河⽔中夹杂的丰富的腐殖质为农作物的⽣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古埃及⽂明便在此处孕育。 供配电
依据考古材料,⼤约公元前40万年前,在古代⾮洲的东北部出现了⾮洲⼈活动的痕迹。这⼀时期的降⾬量⽐较充沛,⽔草丰美,⽐较适合⼈类与其他动物⽣存,⽽尼罗河两岸则是蚊⾍滋⽣的蛮荒之地。随着⽓候越来越⼲旱,⾮洲东部与西部开始出现沙漠,⽽这⼀时期尼罗河流域⽓候逐渐温和,开始适合⼈类移居。⼤约到公元前20000年前,部分⾮洲⼈开始迁移到尼罗河附近居住,这些早期居民被认为是古埃及⼈的祖先。⼤约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定居在尼罗河⾕地的古埃及⼈开始以狩猎和捕鱼为⽣,进⼊中⽯器时代。⼤约从公元前6000年起,居住在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开始了种植与驯养活动,进⼊新⽯器时代。 ⼤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尼罗河下游三⾓洲地区出现了早期⽂明。居住在泛滥区的古埃及⼈将他们居住的⼟地称作“凯麦特”,意为⿊⼟地,该词后来也成为他们对⾃⼰国家的称呼。在三⾓洲的⿊⼟地之外,那些贫瘠的⼭地或沙漠被称作红⼟地,埃及语称作“杰赛瑞特”,以与肥沃的三⾓洲相区分。三⾓洲地区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指的下埃及地区,涵盖埃及北部沃⼟。上埃及则位于尼罗河上游,在开罗南部到⽡迪哈勒法之间的区域。尼罗河⾃南向北流淌,为埃及⼈耕种⼟
及北部沃⼟。上埃及则位于尼罗河上游,在开罗南部到⽡迪哈勒法之间的区域。尼罗河⾃南向北流淌,为埃及⼈耕种⼟地和运输货物带来⽅便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尼罗河有六⼤瀑布,每个瀑布的汇集地都⾮常狭窄,导致⽔流湍急,将埃及与外部世界垂直隔开,⽐如第⼀瀑布就将临近的努⽐亚⼈抵挡在外。尼罗河⾕两侧的绿洲与丘陵之外,是绵延不绝的阿拉伯沙漠和利⽐亚沙漠,⼴阔的沙漠将埃及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北部三⾓洲与地中海相接,尼罗河在此⼊海,隔开了埃及与北部世界的连接。从整体上看,除了东北部与巴基斯坦和叙利亚连接,埃及⼏乎独⽴于世界之外,这就为埃及逐渐发展为稳固的帝国提供了保障。
在这⽚保守的区域,古埃及⼈⾃公元前4000多年到公元前4世纪,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独特⽂明,⼲燥少⾬的沙漠环境为保留⽂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古埃及的神庙、建筑和地下⽂物得以完好保存,为我们重现古埃及的辉煌提供了第⼀⼿的素材。因此,当19世纪拿破仑揭开古埃及神秘⾯纱之后,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古埃及的世界。
前王朝时期
现知最早的埃及⽂明以巴达⾥⽂化和涅伽达⽂化为代表。其中,巴达⾥⽂化⼤约形成于公元前4500年,从出⼟⽂物来看,这时期的埃及⼈已经使⽤铜⼑、铜锥等铜制⼯具,处于铜⽯并⽤阶段。这时期的埃及⼈定居在尼罗河畔适合居住的区域,以种植⼩麦、⼤麦和亚⿇为⽣,⼤麦与⼩麦的种植为他们提供了⽣存必需的⾷物,亚⿇则是埃及⼈制作⾐物的基本材料。这⼀时期的⼿⼯业也开始发展起来,陶器制作的技术已经⾮常熟练,⽽且⼈们也开始学会了缝制简单的⾐物、编制可⽤于⽇常⽣活的篮⼦。
从出⼟的墓葬遗存情况来看,这时期已经出现了简单的贫富分化,也可能已经产⽣了灵魂的观念。⼀些⾷物和简单的⽇常⽤品被埋葬在死者⾝边,可能是为死者的来世⽣活准备的。晋祠流水如碧玉
涅伽达⽂化分为两个阶段,涅伽达⽂化I⼤约处于公元前3500年。依据考古发掘,这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城堡类建筑,可能有防御功能,⼀些房屋已经开始⽤砖⽯来搭建。贫富分化在这个时期进⼀步加剧,从社会管理结构上看此时的古埃及可能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
涅伽达⽂化II⼤约处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时期的埃及出现了冶炼⾦属的技术,铜⼑、铜斧等⼯具被⽤于⽣产活动,这时期的⼿⼯业者还掌握了对⾦银器具进⾏加⼯的技术。农业⽣产因为技术的更新⽽有了很⼤发展,产品出现剩余,商业贸易随之发展起来。根据考古材料,这⼀时期埃及⼈的贸易范围已经扩展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
在这⼀时期,私有制确⽴下来,⼩的城邦国家开始形成。最初出现的城邦数量很多,不少村落聚集在经济稍微发达的城镇周围,就构成了⼀个个城邦。城邦的规模⽐较⼩,⼈⼝也很少,埃及⼈⾃⼰称这种组织为斯帕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州”),象形⽂字将其表现为⼀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地。每个⼩邦会有⾃⼰的保护神,都由⾃⼰的国王进⾏统治。国
的“州”),象形⽂字将其表现为⼀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地。每个⼩邦会有⾃⼰的保护神,都由⾃⼰的国王进⾏统治。国王的权⼒很⼤,军事、祭祀和管理由其掌控,他的下⾯是拥有部分特权的贵族阶层,
平民百姓和奴⾪处于社会底层。在这些⼩邦中,涅伽达和希拉康坡⾥斯的影响最⼤,后世所熟知的蝎⼦王就是来⾃希拉康坡⾥斯的王。
早王朝时期
前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各个⼩邦之间并⾮相安⽆事,⼟地、⽔、奴⾪以及其他任何财产都可以成为诸邦挑起争端的源头,在这些城邦间的争⽃中,强⼤的城邦越来强,弱⼩的城邦则逐渐消失。⼤约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的提尼斯地区在美尼斯的领导下建⽴了第⼀个王朝。后来,该王朝的统治地域不断扩⼤,势⼒扩展到北部三⾓洲地区。提尼斯王朝统治者在位的时期被称作早王朝时期,该时期经历了两个王朝,第⼀王朝起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890年结束;第⼆王朝始于公元前2890年,于公元前2686年结束。在此期间,埃及完成了从分裂⾛向统⼀的伟⼤历程。
早王朝的统治者会在不同的时候佩戴代表上下埃及的⽩冠和红冠。直到上下埃及统⼀,红⽩两冠合⼆为⼀,国王开始佩戴红⽩双冠,以表⽰其对上下埃及的征服和控制。这⼀时期,埃及国家制度逐渐完备。⾸先体现在⽂字逐渐推⼴开来,以往那些权标头、调⾊板之类的⽤于记载⼤事的遗存越来越多地被系统的“王室年鉴”取代。
其次,统治者将都城固定在孟斐斯地区,确⽴了⾃上⽽下的管理体制,古埃及独特的王权组织模式开始初具雏形。除了⾄⾼⽆上的国王,还有⼀些等级不同的官吏参与⾏政事务的管理⼯作。⽐如类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宰相职责的⼤⾂和负责军事⼯作的⼤⾂作为⾼级官吏与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吏⼀起完成政府事务的运营。⾼级官吏负责筹划、指导和监督,低级官吏则负责具体⼯作的实施,⽐如对⼟地的丈量、对赋税的征收等。
在此之下,是普通的劳动者。如此,⼀个⾦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模型便逐渐形成了。最后,王权理论开始形成。由神话故事衍⽣出的君权神授理念在这⼀时期形成并被社会⼴泛接受。在奥西⾥斯神话中,奥西⾥斯作为国王,被弟弟塞特设计杀死后,他的⼉⼦荷鲁斯为其复仇,并登上了王位。每任国王都是荷鲁斯神的化⾝,国王作为神之⼦和神在⼈间的代理⼈,同时具备了神之⼦、神的使者即最⾼祭司以及⼈三重⾝份。
作为⼈,国王的⾝体是会衰⽼的;但作为最⾼祭司的国王则具备了与神沟通的特性;神之⼦的⾝份则会带领国王⾛向不朽。国王去世后,继任的国王会作为荷鲁斯神继续其对国家的统治,从⽽完成王权的正常更迭。在王权理论中,国王去世、新君上任分别代表着正常秩序的毁灭与新秩序的重建,埃及王权理论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延续下来。
让朋友圈清清爽爽《不可不知的古埃及⽂明史》
编辑推荐:魔鬼英豪
早在公元前两千六百多年前,古埃及⼈先后建⽴起宏⼤的⾦字塔、威严的神庙,除此之外,在古埃及⾮凡的⽂化成果中,璀璨的⽂学作品、精深的数学成就、最早的天⽂历法以及成熟的医学⽂稿等,与那神秘的⽊乃伊、不朽的象形⽂字⼀起,共同成就了别具⼀格的古⽼⽂明。它们作为古埃及⽂明的累累硕果,增添了⼈类⽂明的光彩,也吸引了⽆数后来者深⼊其中,⼀探究竟。
本书以介绍古埃及⽂明发展的璀璨成就为主,没有采取以王朝盛衰为全书主线的写作⽅式,代之以在古埃及史上出现并对古埃及⽂明发展产⽣重要影响的诸多因素作为切⼊点,共同勾勒出古埃及⽂明兴衰消亡的画卷。王朝史作为⼀个章节,与其他内容并列。本书梳理了⼏千年前古埃及⼈在⽂明发展中所创造的智慧成果,亦追溯古⽂明繁荣之时,从⽽使读者思考并理解古埃及⽂明衰落消亡的原因。
东南劲爆音乐榜李清敏,嘉应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世界古代史博⼠,历史学博⼠后。参与编写《⾛出伊甸园:⽂明古国巡礼》《⽔墨丹青:中国书画艺术》等多部作品,以第⼀、第⼆参与⼈参加国家社科基⾦项⽬2项,在《史学集刊》《⽂艺争鸣》等期刊发表论⽂多篇。
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