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磁流体推进
飞
中国梦想秀2012
10219034
1、争论从何而来?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国际社会的一片喝彩,甚至那些反对中国的人也不得不认同中国政府在震后的作为。在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价值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顺其自然的成为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而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政府在地震中的表现是否是对普世价值的实践?谁有权利解释和定义普世价值?对于此类疑问,国内一些专家和媒体众说纷纭。 2、普世价值对中国有益
(1)有普世价值
农药管理条例
首先,普世价是针对人本身而言的一种价值判断,包括人的生活、人的权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客观地说,包括普世价值在内,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 其次,普世价值不一定是人人都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被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开会大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例如趋利避害、珍惜生命、侧隐之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正是这些共同的本性,产生了对社会生活的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第三,我国政府指出:"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1页,2005年10月。)2007年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等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而以上这些观点,恰好说明,普世价值观不仅是存在的,况且也为总理所认同。
第四,马克思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宝贵遗产,肯定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同上第1卷第67页),自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上第23卷第649页),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未来的人类社会,正是实现了普世价值的社会,只是当时还没有“普世价值”这个词罢了。
第五,在奥运期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倘若没有“普世价值”,那么,又何来“同一个世界”和“同一个梦想”呢?
(2)、普世价值是个好东西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人性,大批人性论。抹杀人性的结果,是兽性大发扬。马克思曾经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4页)历次政治运动中那些挖空心思地罗织罪状、陷人于罪的积极分子,文化大革命时殴无辜、屠杀生灵的种种罪行,都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发扬兽性的本
质。随着文明的进步,出现了在观念上的、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范围内的普适价值。如中国古代的仁爱、诚信、忠恕、和为贵等等。基督教在“人人都有‘原罪’”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起平等的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培根、卢梭、潘恩等人通过自然秩序论,申述以自然法则为基础的天赋权利,对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及伦理道德诸方面的专制统治,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于是有了自由、民主、平等、个性、人权等等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由于当时亚非两大陆的文明还十分落后,普世价值只有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革命洗礼的欧洲和后来的北美新大陆,才有可能由观念的普世价值发展为实然的普世价值。 我国当前的民主革命,包括改革开放、维权运动、启蒙运动,都需要推广普世价值的观念,推动普世价值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好,民主革命也好,都是争取实现普世价值的过程。只有普及普世价值,使它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才能准明确的方向,民主革命才有完成的希望。
其次,“普世价值告诉我们政府服务于人民,其资产属公众所有,而城市化建设则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如今中国推进民主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根本因素,也是判断人类文明的进度的根本标准。一个国家和民族实行某种理念治国理政,固然有主观判断、主观选择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根本的因素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或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水平这一客观的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张力。现代文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的要求决非因为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实行了自由、民主这些价值理念。当前,我国人民的自由、民主等意识的觉醒和要求,固然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根本上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由、民主是人性之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天,民主一定是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是,西方式民主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是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我们既不能把适合于西方的个别的具体的理论当作可以不因时因地制宜的普遍通行的药方搬抄;也不能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来否定文明的普遍性并加以拒斥。面对着民主大潮,中国一方面必须融入到这种潮流和趋势中,另一方面则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3、中国要小心普世价值
(1)、没有普世价值
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
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鼓吹“普世价值”的人,虽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普世价值”下定义,但他们说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否则不会说中国必须实行“普世价值”、“不应自外于普世价值”等等这样的话。
如果这样理解“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mtx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显然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
(2)、所谓的普世价值不是好东西
首先,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人类在这方面将不可能再有真正的进步和突破。鼓吹“历史的终结”的弗.福山曾经坦言:他和马克思一样,都承认历史有一个终极目标,但这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而是今天的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在
这一制度前终结了。“历史终结并不是说生老病死这一自然循环会终结,也不是说重大事件不会再发生了或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报纸从此销声匿迹了,确切地讲,它是指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这是对“普世价值”的最好注释。它以尖锐的方式,从历史观这一理论根本上提出的挑战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揭露和批判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的内在矛盾是否已不存在?异质于并最终要超越西方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否已经破灭?经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导致“国家消亡”及“民主消亡”的历史趋势是否已不复存在?等等,在这些根本问题上的任何闪烁其辞,都必将自乱阵脚。
疾病监测 其次,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它把体现西方政党竞争制的“政党轮替”视为民主的制度前提,它把“三权分立”视为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根本无视其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并不通用的事实,根本否定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它把民主和人权限制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而把民主的实质归结为个人权利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博弈,根本否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存在,从而否认民主更为具体丰富的内容和方式。总之,以“普世价值”为思想武器,按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民主模式
根本改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普世价值”贩卖者坚定而明确的追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批判“普世价值”妨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恰恰是宣扬“普世价值”在干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其所谓的推进改革,只能是“忽悠”和“折腾”。我们不搞西方式民主,根本原因不在于国情差异,更不是由于目前的条件不具备,而是基于根本不同的民主理念。马克思主义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仅限于某些形式的、表象的平等权利),及其局限性(保留阶级差别和资本特权)的批判,在今天并没有失效。尽管我们今天在民主的某些形式上还未能高于西方民主(这也是西式民主在我国还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决不认为历史只能止步于“扩大中产阶级”而不能达到“消灭阶级”,决不认为人类只能驻足于“投票的民主”而不能达到“国家消亡”(即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真正向普通的社会公共权力回归);
4、到底如何看待普世价值?
第一,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问题。实际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知道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但是大家也同意,在面临共同问题的时候,可以形成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同观点。比如面对世界环境恶化问题,保护环境是大家的共识。
新闻的定义只不过一些学者将这种共同的意愿冠之以“普世价值”,而另外的学者不同意“普世”之说而已。同样,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民主的诉求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学者们对这样的政治概念的态度也存在这种冠名上的分歧。的确,“普世”之说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我们认为,只要大家都承认相对的“普世价值”的存在,就无需在概念上纠缠不休,关键在于实际行动。如果承认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也是可以的。如果确实不能达成一致,可以采用别的概念,比如“共同价值”、“共同意愿”等等。
第二, 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概念的利与弊。“普世价值”的提出,产生了双重的效应:一方面,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以及其他的一些理念上升为“普世价值”,对于执政者是一种压力,它使得执政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体现这些价值理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关注民生,抑制专制;另一方面,“普世价值”的滥用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甚至一部分人,打着“普世价值”之名,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之实。为此,要区分相对层面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提倡的“普世价值”,不能盲目地跟着西方的脚步走。对于那些别有用心地宣扬“普世价值”的论调,确实需要揭露和批判,这也是反对派最担心、最忌讳的问题。
第三, 即使是西方所提倡的“普世价值”,也要审慎应对,不必全盘否定。就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而言,并不是全无是处,其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西方式民主和“三权分立”虽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重视人的权利”、“制约权力有利于预防和反对腐败”等道理是值得重视的。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难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中国共产党人还会拒绝“民主”、“自由”这样的价值理念吗?!不仅如此,“普世价值”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和对话的平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的现实社会还是中国的学术理论,都不可游离于世界主流之外。中国需要与世界进行学术对话,需要有共同的交流平台。我们不必屈就西方的话语霸权,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则,但也完全可以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对于西方式话语,不可一味迁就,也不必全盘否定,明智的做法是“求同存异”,有斗争也有合作。对于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完全可以采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方法应对,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予以“中国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