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念
1.人的自觉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 3.感性认识 4.理性认识 5.现象 6.本质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学理论 11. 分析 12. 综合 13.合理想象 14. 创造性思维(创新)
原 理
[内 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 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反 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形而上学观。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基因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2、 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十年体
[内 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反 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应用范围】:
3、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内 容]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 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分析加权平均法“台独”分子活动的本质;中美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击伊拉克、利比亚,制裁伊朗核发展的本质。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内 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
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 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内 容]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武汉空气质量指数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 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尊重客观规律(条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客观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
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客观规律(条件)耦合性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 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等方面说明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内 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
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 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应用范围】:分析思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的无限发展原理)
[内 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 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说明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说明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构建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的提出;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政策的变化。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内 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 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实验(如基因研究、“非典”的研究)等。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内 容](1)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 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说明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科技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重要性。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概 念
1.实践 2.生产实践 3.科学实验 4.人民众盾构机过站 5.改造自然界 6.改造人类社会 7.改造主观世界 8.改造思想
原 理
1.实践的特征原理
[内 容] 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德国哈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 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应用范围】:用实践第一的观点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性;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的原理说明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十二五规划”;用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的原理说明“神七”的研究成果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
[内 容] 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反 对] 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
[内 容]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 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