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阅读: 评论:0

浅析当下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七报告为依托,结合课堂老师对相关问题的讲解,从一个在校学生的视角,从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方面出发,浅析当下中国发展中所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高校教育模式不完善,和谐社会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和期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自主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谐社会
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多年。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譬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
民主政治制度等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监督的改革还缺乏力度,从而使腐败不绝、吏治失范、权威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1]
我们现在看看前不久发生的一起“我爸是李刚”事件,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从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肇事者作为官二代再犯罪之后,毫无悔改,其对法律的藐视和嚣张,值得我们深思。
其中我想就权利腐败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中国官员的权力之大世界少有,而权力受到监督的力度却非常微弱。出现腐败,十分正常。因此,中国政治改革首先要围绕权力监督来进行,并充分利用现有体制资源,到最为经济有效的监督办法。我们党可从以下两个个方面着手: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完善问责制,使纪委监督、人大监督、众监督、政府监察、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等得到落实,能真正起到作用。
信息化建设
(2)所设想的“党政分开”依然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目前,由于党政不分,党委要监督政府立刻就遇到“自己监督自己”的困境,需要通过跨部门、跨级别、跨地区的办法来克服,其监督的成本绩效,显然比不上党政分开时各级党委的就近及时监督
当然腐败问题的出现也只是个别的,正如老师上课所讲的,至少他所熟悉的从政的同学的校友们,都是为官清廉的,所以我们要对我们党有信心,腐败作为一个历史产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的,随着我们国家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健全,腐败问题会得到妥善处理的[2]
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9年5月15日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一步步演化泌尿外科学之后,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党和政府也从中看出了一些问题,加快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起具体内容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
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团章程[3]
    其中就有包括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求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当前我国正处在必须调整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route命令
    自主创新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产业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主要还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还不足10%,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强。二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还不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流动的渠道还不畅;产学研结合还有待加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是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还不到位。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些重要政策还没有用好、用足、用到位胸膜[4]
    我们党和政府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经济科技的战略制高点;
2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的区域创新体系;
4 发展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众;
5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6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2. 地震的模拟实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①高等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得不够明确和规范,总的来看,学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很有限,自我约束机制也不健全。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其他部委、总公司、总会以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其他业务厅局分别办学与管理而形成的学校单一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尚无实质性转变,造成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 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效益不高。
    ③部分行业性强的学校专业设置过于单一,专业面窄,不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
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专门人才供求社会化以及行业 变化、人才流动的需要。
    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企业下放,一些部门、行业本身不仅对人才需求,而且对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直属单位的管理方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隶属关系的部门办学体制的逐步改革势在必行
我觉得在高校体制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举措,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管理体制改革要有一个总体构想和统筹规划。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牵动面很大,难度大的一项改革。各部门、各地方、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试点。
要加快高教立法,尽快完成《高等教育法》的制定工作。要通过《高等教育法》的制定,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法律上真正确立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与义务[6]
同时高校去行政化的措施值得大力的推动和实施,高校去行政化就意味着教授治校、学术至上,承认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在高校形成崇尚知识和作为,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可以真正做到让教师发挥所长,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提高学术水平,提高科研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4.和谐社会
课堂上老师对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所以我认为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就是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7]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
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阻碍我国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3:2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1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经济   社会   转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