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迈进,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 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继续完善。 关键词: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甚至有所倒退,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村内部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①建立现代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是建立农村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前提;②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③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也正是由于我国在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失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点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大力推进以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体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表面上看是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但真正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障碍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等。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使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
3、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同志曾经多次强调,“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乡镇一级政府要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三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不应由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去解决。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 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大包干”、“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最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特别是同志1992 年发表“南巡讲话”后, 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 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经过30 年的奋斗,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工效学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迈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突破的, 第一艘从计划经济体系坚冰中破壳而出的
帆船就是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跨出了大的步伐: 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 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 实行合同定购制; 放开了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 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 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 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 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改革, 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 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
地磁指数预报的轨道。近年来,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出过去以减少控制为主的阶段, 向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主的综合改革新阶段转换。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改革的新思路, 意在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
目前, 实行粮食直补、全面废除农业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完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已相继出台, 使农村改革正向上层建筑领域不断迈进。
电视剧新施公案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完善和发展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过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政企分开五个阶段,公司制逐步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通过公司制、兼并、联合、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和破产、出售等改组、改制具体形式, 国有资本正从一些低效领域和不宜进入的领域向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产业领域转移, 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有经济运行的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而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已经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 产品经营正在向资本经营转变;单一投资主体正在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 分散化、小型化的企业开始转向联合化、集团化。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
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指令性计划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覆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经过改革, 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 在工业总产值中,由国家计划安排的比重已由1979 年的70%以上降为目前的4.6%以下; 95%以上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及其价格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在商品零售总额中, 国家管理的价格占商品总价值的比重已由1979 年的95%以上降为7.2%左右。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
已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试点到规范,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市场化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以2003 年银监会成立为标志, 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 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是依法规范的竞争经济, 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和秩序、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劳动、社会保障等规范, 都是以市场活动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不
2013年山东高考数学
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条件, 而且为公私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全面的制度保障。
四、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走向又好又快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主线看, 我们已经走过了目标探索阶段、框架构建阶段, 现在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充分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和冲突是发展中的、非对抗性的、体制内的, 是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机制、改革体制、完善制度等来解决的; 充分认识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也只能通过推进改革开放来完成。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土地等别的通知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现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发展不再是简单追求和保持“快”的增长速度,而是转向“又好又快”之路。五年以来,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地区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了建设新农村的全新政策体系; 工农业产品总体上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社会公共事业
投入力度空前加大,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
cd3同步发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计划体制改革,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尽管不同形式的矛盾需要采取不同手段来解决, 但归根结底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诸多矛盾和冲突, 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