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们中国都已经改革开放30年了,在伟大的30年里我们国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国家经济繁荣昌盛,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社会开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时至今日,这一历程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梯度发展、渐进改革的模式,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转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
1.执政理念上的变化
为执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从十五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体现了对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认识上的新突破。导电高分子材料
2.执政方式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共同构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各项制度的不成熟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制度建立的初衷没有得到完全表达,优越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挥。因此,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实现了对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和探讨。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间接金融,降低了整个金
融风险。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掘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开展投资,整合产业链,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中国企业去他们那里投资。
(三)产生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这块有着几千年重农轻商传统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之前创业的企业家,这一代企业家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第二代企业家是1992年之后诞生
的企业家;第三代企业家则诞生于2000年前后、伴随新经济的兴起,依靠风险投资、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农民工阶层。农民工阶层的形成一方面为中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一阶层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正是这支大军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农民工进城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城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学、电影电视、思想潮流、价值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其总的发展趋向是与国际化接轨,其鲜明的特点是具体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的增长。
(一)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既要受政治、经济的约束,又要发挥其独立性,这对社会进步有很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当我国刚刚从“”的误区走出来,便首先要求在文化思想上拔乱反正、正本清源于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自然产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建国以空前活跃的局面,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电影、电视、戏剧、音乐,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在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质的飞跃。
(二)大众文化形态的初步形成
大众文化是文化与政治在相互冲突的过程中为寻求和解而出现、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文形态。它在世俗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市场,无论是通俗文学、“痞子文学”、生活型影视作品,还是流行音乐、霹雳舞、现代时装,无须任何政治宣传,它们都能拥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这种现象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说明,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贴近生活、远离价值标准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
(三)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属于绝对的马克思主义类型。其根本的准则就是“公而
忘私”,强调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反对个性自由。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一元化体系的松动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行为的自由度必然增大,这就必然推动着社会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几种精英文化思潮的兴起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相对缓和,更主要由于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产生了大众文化形态,而且也使精英文化从形式到本质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精英文化是由国家解释、认可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思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基本上没有生根立足的土壤,至多被当作一种批判的靶子而被少数人所接触。改革开放后,我们虽然一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但我们也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研究、借鉴、批判其它各种思想文化,这就在客观上为其它形式的精英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便利。在众多的文化思潮中,就精英文化与现实政治关切程度的高低及社会影响的大小而言,主要有人道主义、新儒家思想、新左派理论几种形式。这几种文化思潮都以不同的角度诠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并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发展方案。
30年改革开放,30年功勋卓著。30年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决策,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最有利于广大人民众的决策。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农田到工厂,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取代了人工,旧貌换新颜。我们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奥运会成功的举办……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再上新台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9国际扫盲日
[2]胡鞍钢:d-木糖中国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3]王孟龙: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30年[J].领导文萃,2008年第4期
[4]李金珊赵云旗:论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财政与发展,2005年第5期
[5]辜胜阻:三十年崛起三代民营企业家[N].光明日报,2008.2.22
[6]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理解中国经济改革[N].经济观察报,20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