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打造万亿俱乐部作者:樊 曦来源:《中国名牌》2008年第12期 2008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国企改革也迈入了第30个年头。这一年,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26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它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从深陷计划经济僵化泥潭,到几乎遭遇全面亏损;从三年攻坚脱困,再到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做了30年的“强企梦”安桥606
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热身、预赛到比赛:国企改革“三部曲”
大卫波德维尔 2008年9月,“国资第一重镇”上海,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下发。7000余字的篇幅,主旨鲜明:继续深化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这样的声明代表了中国多年来和今后国企改革的方向——市场化。自开始改革以来,寻一条国有经济和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改革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将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比喻为“汗腺炎热身”、“可爱的四兄弟
预赛”和“比赛”人民的艺术
。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生气,效率极为低下”是当时人们对国企的一致评价。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国企改革一直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手段给国企“松绑”,15年的“热身”训练为国企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这个长达10年之久的公共设施设计要素“预赛”中,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相比,国企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1998年到2000年,针对大中型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状况,国家开始实施国企三年脱困攻坚计划。三年攻坚,减轻了国企的负担,促进国企优胜劣汰,实现整体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