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之笔抒写石油化工华丽篇章——
在共和国石化产业发展史上,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7年的发展史,无疑是浓彩重墨的华丽篇章!1972年至今,上海石化走过了
47年的艰苦创业历程。47年来,上海石化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金山精神”,创造了“金山速度”,实现了“金山效益”,作出了“金山贡献”。
滩涂上崛起石化新城
建设上海石化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的问题。1972年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金山卫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化是在杭州湾北岸的一片滩涂上建起来的,偌大的工程未占用一亩农田。1972年12月25日,5万余名建设者会聚金山卫海滩,用简陋的工具拉开了工程建设帷幕。 47年来,上海石化共经历了六期工程。
一期工程于1977年7月打通全流程,上海石化形成加工原油250万t/a、乙烯11.5万t/a、合成纤维10.2万t/a
、合成纤维单体10.83万t/a、合成树脂6万t/a、各种化工产品和油品280万t/a的能力,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人均1m的化纤织物原料。
上海石化的崛起,终结了居民买布料需要布票的30年的历史。1980年7月,二期工程开工,1985年2月打通10套生产装置全流程。二期工程建成后,上海石化原油利用率从30%提升至43%,
年增合成纤维原料20万t,每年向
全国提供的化纤织物原料增加到
胎盘屏障人均3m,“穿衣工程”迈向了“丰衣
工程”。
以30万t/a乙烯为主项目的
三期工程跻身国家“七五”重点项
目之列。1990年4月,30万t/a乙
烯装置建成投产。上海石化的原油
利用率提高至62%,年利税达20
亿元,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油、
化、纤、塑”并举的石油石化生产基
地,使我国的乙烯年产量超过200
万t,位居当时世界第八位。
2000年6月18日,以年产70
万t乙烯改造工程为标志的四期
工程开工。四期工程也是装置国产
化工程,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填
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部分装置达到
世界级规模。特别是大型裂解气压
缩机国产化等一些突破性项目,彰湖南电梯门事件
显了“中国制造”魅力。
2003年年底,五期工程开工
建设。上海石化初步消除结构不合
理的缺陷,效果卓越。
2010年,以炼油改造和技术
进步项目为主体的六期工程启动,
进一步开启了上海石化建设“国内
程。上海石化完成结构调整,成为
国内芳烃和乙烯生产能力最大的
企业之一,并跻身1600万吨级炼
油基地行列。
深化国企改革转机制
在1992年南巡讲话,
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大背景
下,上海石化领导班子审时度势,
顺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趋势,决定
实施股份制改革,希望借助股份制
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对企业
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1993年7月,上海石化先后
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中国香港联
交所挂牌上市;11月,又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上海石
化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上海、香港和
纽约三地上市的国际性上市公司。
上海石化股份制改造试点获得成
功,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典
范,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探索出了
一条成功道路。
上海石化股份制改革,催动了
一系列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1997年,上海石化试行事业
部体制改革,迈出具有示范作用的
重要一步。建立事业部制,上海石
化形成公司-事业部-联合装置三
个层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这种以
刘西文
事业部自主管理和企业集中控制
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凸显了部门利
益最大化,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发
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强化事业部
组织协调功能,又调动了员工的积
极性,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
改革永无止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
石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提高国有资本
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着力点,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
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不断优化
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组织机构
调整优化;深化用工制度与人才发
第9期上海化工3
··
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企业稳步持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市场化新形势。
2017年4月17日,公司制定并颁发了《上海石化推进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系统性部署整个“十三五”期间的深化改革工作。制定了组织机构调整优化方案和“三定”方案,着力建立精简高效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至2017年年底,上海石化机构总数减少了88个,压缩了23%。
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坚持降低总量、盘活存量,持续推进用工制度创新,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上海石化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上海市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愿景和中国石化“上海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存量,内涵拓展外延,循环经济促进绿发展;低成本与差异化兼顾,规模化与精细化并重,加强管理与鼓励创新同行”;做强炼化、做精化工,走清洁、集约、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最先进的环保指标、最严格的质量指标、最高效的用能指标,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安全、低碳、
高端、智能型,以炼油化工、新型材
料、精细化工、安全环保产业、生产
性服务业、研发中心为主的绿化
工基地型企业;打造受社会公众和
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
上海石化明确了企业发展“两
个三年”具体目标,构想了“两个十
年”目标蓝图。第一个三年(2018—
2020年)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到
2020年,重大风险隐患基本化解,
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公司效益
指标保持稳定,全面夯实发展基
础。第二个三年(2021—2023年)
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到2023年,
完成中国石化“上海基地”部署,形
成区域一体的规模化炼油化工产
业;着力新材料领域,做大做强碳
纤维、差别化纤维材料、塑料专用
料及高附加值产品。到2035年前,
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
业。到2050年前,建成基业长青的
世界一流炼化企业。
同时,明确了“一龙头、一核
心、一基地”的发展思路。
“一龙头”,即做大乙烯龙头。
以建成烷基化项目及完成1号乙
烯易地改造项目为重点,通过区域
优化、集约发展,深化炼化一体化
改造,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一核心”,即做强碳纤维等中
高端新材料核心产业。坚持创新驱
动,整合、发挥上海石化及中国石
化在高性能新材料研发创新、资源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
配套、应用需求等方面的综合优
势,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
性伦理相结合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开
发、完善、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复合材料制备系列技术,形成较
完整的中高端新材料产业链。
“一基地”,即完成中国石化
“上海基地”部署,着力打造具有世
界规模和一流竞争力的绿化工
基地型企业。
上海已被国家列为我国七大
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并被中国石化
列为“十三五”期间建设的四大基
地之一。在上海市发布的制造业转
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上海石化
作为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基地之
一,将通过产业联动发展、集集
聚,打造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体现
上海制造业能级水平的高端特
2012新课标理综
产业集。同时,在上海科创中心
蓝图中,高端清洁油品、新材料、新
能源储能材料、功能性化学品等,
都与绿化工紧密关联。
上海石化作为基础较好、具有
传统优势的企业,将紧紧抓牢发展
契机,聚焦改造提升的政策,严格
按照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环
境要求,积极破解土地紧缺的发展
难题,着眼于内部存量资产产业结
构调整和优化的发展思路,着眼于
杭州湾北岸石化产业带区域一体
化及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作
为,带头引领区域发展,打造石化
基地,创建行业标杆。(尚施雯
)
上海化工第44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