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IT行业变化

阅读: 评论:0

ded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
中国网 china  时间: 2008-11-11  发表评论>>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日电由一九七八年的销售收入十四点五亿元人民币,到二00七年的五点六万亿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三十年增加三千八百五十倍,产业规模居国内工业行业首位、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展十日在京举行。
  胡启立、吴基传等主管电子信息产业的前任官员出席。
  三十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之前主要为军用服务,发展为全球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额从百分之零点三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联想、华为、中兴等一批企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TD-SCDMA、数字音视频、闪联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娄勤俭说,电子信息产业取得的成就,得益于采取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推进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率先引进外资和国际合作,率先下放企业和推进国企改革。
  在三十年的摸索当中,电子信息产业经历四次重大战略转型。从一九七八年至八十年代中期,电子工业从以军为主转为军民结合;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率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从单一制造业转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与信息服务业诸业并举;九十年代末至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娄勤俭认为,三十年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产业活力,通过对外开放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通过重大工程解决产业瓶颈等。(刘育英)
磷酸三钙
文章
焓变
三十年,电子信息大国崛起
30年前,北京长话大楼彻夜灯火通明,大老远赶来打长途电话的人排着长队,为了节省电话费不得不“长话短说”;20年前,砖头般大小的“大哥大”成为身份的象征,第一家寻呼台126台开通,寻呼机入网费高达4000多元;10年前,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开始迅速普及;如今,QQ、MSN等通信工具改变了以往的交流方式……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惊天巨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堪称“改革开放30年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生活因电子信息业而改变
从黑白电视到液晶电视,从“摇把子”电话到3G手机,从半导体“匣子”到精美的MP4,从闭目塞听到网络无处不在……电子信息产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家里装部电话,等于添了一大件。”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刘满堂回忆说:“1993年,作为给教师的特殊照顾,我家才装上电话,光初装费就是3000多元。”而如今,随着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多,在邮局排队打长途电话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寻呼机的出现,第一次为实现“随时随地”传信息提供可能,“有事儿呼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南京第一批传呼台经营者周建军说,当时寻呼机4000多元一个,当时绝对算是高消费,服务费每个月50元。但似乎很快,寻呼机便昙花一现,再也无处觅芳踪。移动通讯开始演绎真正的精彩。
    “1987年11月21日,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徐峰说。随着通讯的便利性,以及资费的降低,手机用户倍增。从老板手中的“奢侈品”到普通百姓都可拥有的“必需品”,手机成为我国通信业发展惠及民生的最好见证。
    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进化: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还能录音、拍照、摄像、打游戏、上网、炒股、听MP3、看电视节目……同时,作为电子信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电业也因庞大的市场需求,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从黑白电视向彩电视的升级换代期,涌现出长虹、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产业规模30年翻12番
统计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已达9.7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93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及网民数量均居世界第一。“30年,我国电子信息业一直保持了2至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子信息业成功实现了由点到链,由小到大,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发展。”
    据IDC等国际主要咨询公司的统计资料,2007年我国境内生产的移动电话手持机占全球的48%,PC机占46%,彩电占42%,显示器占65%,程控交换机占58%,数码相机占57%,均已居全球第一。目前,产业规模位居工业行业首位,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30%。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4717.7倍,年均增长32.2%,30年中翻了12番多;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472倍,年均增长22.8%;利税总额3127亿元,相当于30年前的1421倍,年均增长27.4%;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5.3%。
    娄勤俭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全球第二,软件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有序推进,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到整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日益打造完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依靠大决策实现大发展
椰子剥壳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最早实行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引导国内企业走向市场的产业。自1992年起,我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通过实施彩电、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TD-SCDMA产业化等一批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战略转型:上世纪80年代初军转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上世纪90年代从单一产品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从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的战略转型。每一次与时俱进的大决策,都为这个原本与交通、能源并列为三大瓶颈的产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解放思想是产业起步的不竭源泉,深化改革是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扩大开放是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娄勤俭说。通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民族品牌的大公司走向国际舞台,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带来了产业规模的大发展。通过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造就了中国电子大国的崛起。
    “联想控股2007年收入1462亿元人民币,PC年产量近2000万台,占有全球约8%的市场份额。”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表示,扩大开放,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2007年联想已迈进全球500强门槛,海尔、TCL、华为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光明日报记者 郭丽君)
编者按: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IT行业30年来的变迁,新浪科技近期组织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回顾这一段历程。11月21日上午,新浪科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老师,他和网友一起分享改革开放30年中国IT行业的变化,并回顾了10年前他与柳传志的那场争论——“柳倪之争”。
视频访谈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牛立雄:各位网友好,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新浪科技组织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回顾这一段历程。我们今天请到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先生,给我们聊一聊改革开放30年中国IT行业的一些变化。先请倪老师给我们打声招呼。
  倪光南:各位网友上午好。
  60年代中国计算机水平居全球第四
  建筑工程消防验收主持人:倪老师在IT行业应该说几十年一直是一个亲身的经历者和观察者。问一下30年前,1978年,当时倪老师在做什么?
  倪光南:30年以前这个时候,晚上我大概都会在我们计算所的一台大型机111机上调试软件,这是由我们自己设计的一台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是当时的大型计算机,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大家知道现在的一个笔记本电脑每秒就能运算几十亿次了,但当时50万次就是大型电脑,而且是我国的第一台集成电路电脑。当时我做的是汉字信息处理系统调试,就是联想汉卡前期的开发工作,特别是软件工作更多一些。我们往往是整晚上做系统调试,一起上机的还有同事马长山和陈芷英,我们在这台电脑上调试软件和硬件。当时因为电脑的机时很宝贵,我们为了节省科研费用,都利用晚上的时间,白天的机时一般分配给外单位做“两弹一星”那种大项目的科学计算,晚上外单位不大愿意来,我们就利用晚上的机时进行调试,开发我们的软件。所以常常是整晚上上机,白天休息。那时我们用的是汇编语言,几乎没有调试手段,不像现在的软件开发有强大的调试工具,那时我们只能根据程序运行情况来判断,根据判断来修改软件,可以在控制台上按板键输入二进制代码进行修改,如果修改较多一些就要再穿一条穿空纸带来输入修改的数据。所以,开发效率是较低的。当时也是给我们的一个锻炼,要在开发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把软
件开发出来。
  主持人:倪老师,你是哪年进的计算所?
  倪光南:我是1961年进去的。我们中科院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所,是1958年根据国家当时的科技发展规划,在华罗庚这些老科学家的支持下兴建的一个新研究所。我作为比较早的员工,经历了我们国家电脑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幸参与了我们国家计算机自主开发的工作。当时中国的计算机水平大概在世界上居前四位,只有美国、英国、前苏联和中国能自主设计制造计算机。例如我们所当时设计的109丙机和英国的KDF9计算机的指标差不多。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停止下来了,不发展了。这个时期正好是世界上IT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集成电路和软件的发展最快,可惜这一段我们停滞了,落后了。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追赶上去,现在我们正在迎头赶上,IT技术发展很快,某些方面可以有跨越式发展,不必走老路。
  主持人:很多人都知道近些年IT技术发展我们都还是落后的,我们第一次听说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当时并不落后,还能排第四位。倪老师加入计算所当时多大岁数?
  倪光南:22岁。
  倪光南10年回首柳倪之争:不后悔
  主持人:后来做到哪一年,当时柳传志先生邀请您到联想?
  倪光南:1984年底的时候,当时中科院提出一个口号,叫做“一院两制”。这和“一国两制”不一样,意思是除了有研究所的形式,还要鼓励研究所办企业,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当时业务处的处长王树和,带了十几个人办了一个所办公司,叫“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就是“计算所公司”。这个公司做什么?所里没什么钱,按照中科院的方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所办公司就是转化科技成果,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的课题组当时已经开发了一台LX-80电脑,它是联想汉卡的前身,但推广起来觉得很难,我们转给四家公司生产,只做了600台,离产业化的要求太远了。王树和他们和我一说,大家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转化科技成果,我就和王树和他们一起出来办公司了。当时,计算所公司中,王树和是总经理,我是总工,柳传志、张祖祥是副总经理,大家的目标一致,合作得很好。首先是将联想汉卡做成产品推向市场,再带动微机销售,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我们在前十年,在计算所公司里合作很好,在中关村是公认的。那时,联想、方正等等公司创造了一个经验,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一条技术创新道路。联想是企业和研究所结合的典型,方正是企业和高校结合的典型。这条道路现在国家在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中也是肯定的,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来构建中国特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持人:您刚才讲过前十年我们合作非常愉快,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在十年前,您和柳传志先生有一段争论,现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有15年了,15年也过去了,到现在倪老师你有没有再回头想一想的当时为什么爆发这么多矛盾?
  倪光南:联想开始十年的历史实际上有个客观的记载,有本《联想之路》写得很清楚。前十年,包括我和王树和的合作,和柳传志接替王树和担任总裁之后,和柳传志的合作都很好,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做的很成功,在中关村人们都是肯定的。这一段已经有客观的记载,但现在有人有不同的说法,他们可能是不了解过去的情况,也可能是出于别的目的。
  后来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在这个问题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不了解真实情况,所以现在还没到评论它的时候。我从没有就这个问题在任何公开场合或媒体上发表什么意见,因为时机还没有到。等到以后事实真相清楚了,大家自然会对这个问题有全面的认识,现
在这个问题我们且不去讨论它。
  主持人:我相信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不是局外的人所能了解的,就像倪老师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查阅当时新浪做的一个专题,当时这个事出来之后,倪老师的说法是,我们不要再炒作这件事了,这件事您也道歉了,当时您是怎么考虑?
  倪光南:联想当时已经是中国一个知名的IT企业。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我发现有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是把我发现的问题反映到组织上,并没有公开。我认为如果把它公开,对联想不利,为了保护联想,我应该顾全大局。所以,你可以看到当时的报道,都是单方面的,我并没有把我向领导上汇报的情况公诸于众,这还是本着爱护联想的想法。因为从84年创建联想开始,我们就像培育一个小孩一样,使联想成长到一个相当的规模,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我很珍惜它的前程,珍惜它的声誉,我不希望把分歧公诸于众,以免影响联想。我曾经提出,是否以健康为理由主动辞职,我当时也50多岁了。可是也不知道怎么着,有人希望把这个事情公诸于众,那是他们的考虑,但是从我本人来讲还是尽量维护联想的声誉。最后被扫地出门了,我也不后悔,说了真话就要有这种思想准备。总之,这个问题现在先不去评论,将来真相清楚了,再去评论也不迟。
  主持人:我们当时从倪老师的声明中能看出来,倪老师肯定是从爱护联想的角度出发,有很多东西可以对大家讲的没有讲。
  您刚才讲以后事实可能有一天会被公布出来,现在这个事情已经过去15年了,您和柳传志先生现在年纪也都偏大了,以后还有机会澄清吗?还是这段真相就此永久尘封了。
  倪光南:真相是不能永远掩盖的,不要着急,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主持人:当时媒体还在讨论一个比较高的问题,针对这件事情,我们当时说一个企业到底是总裁说了算,还是总工程师说了算,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倪光南:国有国法,公司有公司法,在公司法中,都有规定,各个职位有各自的职权,不是简单的谁说了算的问题。比如上市、股权改变,就是董事会的职权,不是总裁说了算,也不是总工程师说了算。当然,日常经营中,有总裁说了算的事情,也有总工程师说了算的事情。有人还在企业里边分科学家、企业家,其实是不合理的。在高技术公司中,分不清谁是企业家还是科学家,在高技术企业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你要做科学家,就不要去办企业,就专心做研究,做教学好了。有人硬要在企业里划分出企业家、科学家,其
实是因为他没做过企业。在企业里,必须包含各个环节,包括开发的环节、生产的环节、销售的环节、服务的环节等等,但所有公司的员工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去做的,如果只考虑一个环节、一个部门的利益是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事实上,联想的前10年大家确实都能很好地在一起合作,因为有一个目标,为公司创造效益,实现科技产业化,根本不存在什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争。上面说到的《联想之路》这本书,将联想前10年的历史写得很清楚,看了这本书就知道,在联想的前10年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谁说了算的问题,或者什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争,或者什么“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这些都是后人为了某种需要编出来的,可惜很少人能看到《联想之路》这本书了。
  倪光南回忆“汉卡”时代的联想电脑
  主持人:我读过介绍联想历史的书籍,我知道倪老师当时开发的汉卡卖得特别火热,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下,当时2.0版本卖得特别好。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2:1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1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子   发展   联想   信息产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