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阅读: 评论:0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纪玉山有一种新型节能灯  张跃文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12)
内容摘要:现代国有企业在西方国家从产生到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国有企业的兴衰起伏,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证明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也有生存空间。西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更好地承担公共职能和实现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两大主要目标;股份制改造和创造良好竞争环境,是国企改革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帮站效果好西方  国有企业  改革  借鉴
一、国有企业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存在几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约30年。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对一部分私人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还投资兴建了一些国有企业。此后,英、法等国也将一部分私人工矿企业收归属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等国的国有军需企业也大量增加。
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始于30年代大危机以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以法国为例,法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国有化浪潮。1936年,执政的社会党为缓和民众与大型垄断组织的矛盾,对铁路、航空、部分军需企业等实行了国有化,建立了法国国有铁路公司,控制了两大飞机制造厂,并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对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国有化。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发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许多企业受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无力自我恢复,为迅速完成经济重建,法国政府在19451946年间,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律,先后将雷诺汽车公司、法兰西电力公司、法兰西煤炭煤气公司、法兰西银行、国民工商银行以及30多家保险公司收归属国有。1981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使经济增长放缓。为启动生产,缓解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19822 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要求拥有2000名职工以上的工业企业都要收归属国有,银行全部实行国有化。经过这次国有化运动,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达4300多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工业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从22%提高到40%;出口额占到34.%;投资额从15%提高到30%。这是法国国有企业历史上的高峰时期。此后,虽然法国又经历了19861993两次私有化改革浪潮,但是法
国政府始终控制着能源、交通、电讯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竞争性公共服务行业。20027月,法国新政府再次列出了电力、燃气、航空等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计划,但是由于无法兼顾国家、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利益,改革进展缓慢,社会矛盾显现,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另外,法国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域和军工部门,依然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公有企业。除法国以外,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大批中东欧国家,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其中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70年代后期的10%,下降到2001年的2%
尽管国有企业总量有所减少,但国有企业依然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01年末,德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仍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产值所占比例也大致如此。素有福利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其国有企业长期活跃在经济舞台。瑞典国有企业遍布各地,产业分布也十分广泛,从森林工业到影剧院经营,从电讯到医药生产。根据瑞典政府发布的报告,目前该国国有企业有大约20万名员工,2001年国有企业为瑞典带来了约等于人民币对症180亿元的净利润。
      瑞典国有企业2001年主要财务指标
约翰穆勒内参基因
目(单位:10亿瑞典克朗)
2001
2000
营业收入
294.2
246.7
税前利润
26.1
29.6
净利润
17.4
20.5
总资产
962.9
859.6
经营现金流
31.3
47.4
总投资
129.0
89.7
员工人数
201,059龙泉寺举报
196,758
平均回报率%
10.3
12.9
股息
9.1
12.1
(资料来源:瑞典政府国有企业2001年年报)
几经国有化和私有化,国有企业并没有从西方世界消失,而且仍然分布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俄罗斯的私有化历程似乎能够证明这一论断。在对国家经济进行“休克式”疗法的改革以后,到1997年年底,俄罗斯国有企业中的58.9%实现了私有化,但是私有化并没有带来对原有企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改造,也没有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标。莫斯科“利加乔夫”汽车厂和“莫斯科人”汽车厂,在实现了私有化以后,新的所有者没有能力使企业恢复运转,这两家企业最后又不得不收归国有。1996年,俄罗斯调整了私有化政策,将私有化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作为私有化的终极目的来考虑。同时,俄罗斯更加重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管理。根据俄罗斯政府有关文件,俄罗斯已开始强调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国家应控制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国家科学院院士阿巴尔金主编的《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一书中,阿巴尔金指出俄罗斯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改革,在完善相应法律和经济组织机制、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对落后地区和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二、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条件
在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发展史中,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以后,都会有私有化趋势出现;而在每次私有化过程中,又可以听到许多反对的呼声。直至今天,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存在,在西方理论界和政界仍争论不休。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家需要主动干预经济,左翼政党执政,国有企业进入快速扩张期;而在国家干预经济失效或者经济进入良性运转轨道后,右翼政党掌权,私有化的呼声就会高起来。因此,西方国有企业的命运是同经济走势和政党政治密切联系的。深入揭示西方国有企业发展规律,就必须了解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政治条件。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部对西方经济理论界影响深远的著作中,凯恩斯所阐述的“有效需求原理”和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也在事实上为此后西方国家国有化浪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依据。凯恩斯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减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规律作用下,缺乏管理的经济最终都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造成消费和投资减少,充分就业目标无法实现。为避免发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凯恩斯主张政府应采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措施,进行积极的需求管理。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扩大公共投资,主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投资和就业总量,带动私人经济部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凯恩斯的经
济理论从根本上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及其后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始终伴随着西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与成长。
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当积极地调节经济,但并没有提出国有制应当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将凯恩斯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47年,汉森出版了《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提出了混合经济思想。在书中,汉森重申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认为充分就业仍然是政府调控的主要目标。与凯恩斯的主张有所不同的是,汉森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崩溃,必须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重建新的市场经济制度。这个经济制度既不是过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调控作用的新的经济制度,即“混合经济制度”。汉森明确提出政府应当通过设立国有企业的方式,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他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制定长期投资计划,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和征税等手段筹集资金,设立国有企业。汉森的混合经济思想,后来又得到了萨缪尔森、加尔布雷斯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支持。70年代中后期,西方社会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出现了严重的
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对此也无能为力。此后,主张自由放任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一度盛行,这一时期也是西方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的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2:1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1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