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考纲解读
(一)考点提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复习建议
考查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关注热点: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二、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来源 ④动力 ⑤唯一 ⑥目的
三、考点聚焦
考点一、实践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94364 实践观】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三个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
3.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 |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
免疫组化定量分析主观能动性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给客观世界深深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
社会历史性 |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行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 |
4.三种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在人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不属于实践的是
A、研制“超级细菌”的疫苗
B、投资兴建高速铁路
C、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D、预测冬季出现千年极寒天气
骨传导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属于科学实验活动的实践,B属于生产实践,C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D是人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的特点,但并不属于实践。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答案:D
【例题2】(2014·海南卷)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来需要机械加工的产品,现在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体现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④符合题意。观念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存在,①说法错误。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的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答案:D
【例题3】(2014·江苏卷)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本题的材料主旨是随着人类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以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促进了人类对深海世界的认识,而在过去,由于技术有限,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仅仅是局限于邻近的一方水域,所以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养老地产运营模式
答案:A
考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9436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即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
2)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结果加以对照,可以检验出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有了正确认识,却不为实践服务,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能指导人们制订正确的实践方案,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3.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例题】
【例题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将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错误,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木星探索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④错误,木星探索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答案:B
【例题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表述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材料中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和向前发展,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也被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因此①③正确。
答案:B
【例题3】(2016海南卷)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来到了澳大利亚,放养了从欧洲带来的24只兔子以供打猎。由于澳洲大陆自然环境适宜,又无鹰、狐狸等天敌,兔子大量繁殖扩散,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农业和畜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采纳生物学家建议,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取得了显著效果。澳大利亚人控制兔灾实践的哲学启示是
风中的铃铛
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
A. B. C. D.
解析: 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
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说法错误,①不选;材料中通过生物控制方法才避免了兔灾的进一步泛滥,这说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②正确;矛盾来自于客观事物自身,不是来自于人的主观认识,③不选;后来通过生物控制方法才避免了兔灾的进一步泛滥也说明了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
考点三、注意几个问题双宿主机
1.全书与实践有关的其他知识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特点: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三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和检验、发展真理;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机械工程师考试大纲建立起来的。
实践的主体:人民众
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