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时作业9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部编版必修4

阅读: 评论:0

第一课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直斋书录解题
一、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3.“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期阶段,分步实施。“嫦娥三号”在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期战略中,承担了第二期“落月探测”的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这表明(  )
A.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活动主观性的特征
D.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4.2020年12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33号卫星,这是中国2020年最后一次火箭发射任务,至此中国2020年航天任务圆满收官。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拉开中国航天宇宙探索的序幕,到2020年的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和“嫦娥”探月,中国航天在艰难的环境下凭借着执着与专业,在天外征途上永不止步。这表明(  )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的内容、水平等受历史条件制约
③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图兰朵故事简介5.下面漫画启示我们(  )
A.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B.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C.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质量跟踪D.要提高素质,坚定信念
6.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③④B.①④ 
C.②④D.②③
7.在听完一位成功企业家的讲座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该企业家:“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规律性
C.主观能动性D.普遍有效性
8.2100多年前,古人开辟了“丝绸之路”,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每次往返耗时都比较长(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如今,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大缩短中国与中亚、东欧人员、货物运输的时间。古今这一差别反映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社会历史性
9.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D.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
10.下图漫画《拾脚印》启示我们(  )
①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学习他人的经验要坚持具体分析 ③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利用 ④经验是认识的来源,要善于用经验来指导实践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为了摆脱贫困,核桃坝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
①成功的实践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3.改革开放实践让中国人真切体会到,发展进程中总会有问题不断冒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接踵而来,但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更大的发展。这一观点(  )
①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 ②认为实践可创造出促进发展的条件 ③坚持用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体现实践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A.②④B.①④
C.③④D.①②
14.在卫星出现前,各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随着卫星减灾系统的建立完善,防灾减灾的效能日益增大。实时获取的各类卫星图片,实现了对台风、暴雨、大雾、地震、火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有效监测。这说明(  )
①卫星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②卫星技术决定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山西科教公民与法
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15.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雷锋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自觉行动,贵在自觉和落到实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俘虏兵下载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发现青蒿素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疟疾威胁人类生命,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疟疾的常用药物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疟疾新疗法的发现是如何体现实践特点的。
课时作业9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解析: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而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故B正确;A、C、D说法均错误。
答案:B
2.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指按照客观实际改造客观世界。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因此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本题应选B;A、C、D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舍去。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根据登月的三个阶段,可以反映出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选D。A不能体现。B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特征,但不是主观性,C观点错误。
答案:D
4.解析: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拉开中国航天宇宙探索的序幕,到2020年的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和“嫦娥”探月,中国航天人在天外征途上永不止步。这表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内容、水平等受历史条件制约,①②正确。正确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不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A
5.解析:漫画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应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解析:能源的使用属于客观存在、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等新概念属于意识、认识,正是因为前者,才产生了后者,这体现了①④;②③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7.解析:题干中“我却做到了”说明实践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解析:古今差别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故D正确。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0:3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8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践   认识   客观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