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pdm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
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回答4—5题。
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nef C.①③ D.②④
6、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
的不同。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
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 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
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 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西洛卓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材B.透过现象看本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9、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漫画内三句话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B.认识的目的性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结上题)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
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11、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 )
A. 注重量的积累 B. 运用合理想象 C. 提升感性认识 D. 重视实践作用
12、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 )
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党和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表明:( )
A.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4、在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D.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15、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这说明 :( )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16-17题。
16、“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17、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 )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8、 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它们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回答19-22题。
19、在实践的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 )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 D.教育艺术活动
20、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实践( )
①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具有特定的目的和计划④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我国现阶段,其作用表现为( )
A.阶级斗争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模糊数学模型 B.经济建设推动我国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C.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科学实验是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 )
A.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B.它能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C.它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人类先进认识的惟一来源
23、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C.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24、“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莫迪利亚尼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5年增加2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