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阅读: 评论:0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加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选择题重要考点)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
具有真正实践的章义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①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类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
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
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
它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
探索过程。科学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体,它既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不全是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实践主要是指那些具
有客观行动和对事物起变革作用的科学文化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选择题重要考点)(2016年第17,2017年第17题)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
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认识的主体
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
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应用生态学报认识的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分析题重要考点)(2015年第1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荒芜的花园
Q)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a.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b.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c.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使认识得以产生。
a.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b.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
来源于实践。
渔业水质标准c.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
式,如逻辑模式等。
③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a.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
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的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牛顿有
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b.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c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
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
社会实践。
a.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
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b.马克思曾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
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a.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
b.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的思维的
真理性,即自已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已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
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vp5
人用自已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
预言与对客观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观,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
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重要考点)
认识本质论
述分类
哲学流派
两条对立路线
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其他
⑴反映论
唯物主义
哲学
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唯
物主义路线。
坚持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
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选择题
高频考点)
(2)先验论
唯心主义
哲学
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唯
心主义路线。
唯心主义共同
理解
坚持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
验的东西,坚持先验论。
阿继电器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
主义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
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
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物。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
神的产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严重缺陷(一般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共同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前有着原则区别。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二是不了解认识的的辩证性,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主义的认识论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批判继承(一般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⑶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
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
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
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1)能动的反映
的意义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选择题重要考点)
Q)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状态、属性和本质。
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这种反映的特性就是墓写性,反映的摹写
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①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说认识只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0:0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识   实践   活动   主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