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试题概述与命题趋向
本章知识点主要分布在教材第五课、第八课,内容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它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和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认识论首先应当回答和解决的,也是认识论的主体部分,即认识论是主要说明认识的本质、来源、过程的哲学理论。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是科学的认识论,在于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坚持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同时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的辩证发展问题,克服了形而上学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僵化。 本章从高考来看,一直占有比较重要地位,它和辩证法部分一起构成了哲学考查的主体,题型主客观试题都有,题目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点几乎均有涉及,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一直是考察重点,再现率高,且该部分内容多与唯物论、辩证法结合起来考察,试题背景往往是当年社会热点材料,对能力考察要求也比较高,在备考应考中,一是要特别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与唯物论、辩证法的
日本水蜜桃桃子有机结合,二是要在综合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注意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二、考点纲要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要不断深化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3)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
人民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众,依靠众,为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知识结构表
四、考点精析与综合
1.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1)含义: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2)关系: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不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和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
(3)事物的现象可分为真象与假象两类
①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和真象同属于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②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属于主观范畴;假象是由事物本质决定并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属于客观范畴。因此,不能将假象与错觉相混淆。当然,假象与错觉之间也有联系。假象可能造成人们的错觉、有时由于受假象的迷惑而产生错觉,但错觉不一定都由假象引起。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这一原理表明认识论的根本任务是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但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倍加乐3.认识不断发展的原理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由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表明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的特点。具体的说:
(1涡流纺)由于复杂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但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所以认识应当不断深化。
(2)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广大的,不同的事物各有其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认识应当扩展。
(3)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也应当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由于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因此要求我们对待科学理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承认上述观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4.科学的思维方法
(1)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过程。
(2)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正确进行推理。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由于概念更普遍、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人们掌握了概念,就能把这一类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就能突破直观的局限,真正理解客观事物;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恰当地做出判断,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丙烯酸甲氧基乙酯
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是假判断;运用概念做出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思维过程中要遵守推理规则。
开远市教育局
(3)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明确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作为过程的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
(男生女生金版封面4)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合理相象与创造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更有其特殊重要意义。
五、易混易错
1.认识与意识的区别
认识与意识的本质相同,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的是,二者分别从唯物论和认识论来说明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的是意识,相对于实践而言的是认识。
2.认为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的。也不能说真象和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只有主观认识才是“反映”,但假象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才是主观的。
3.认为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象表现本质但不等于说本质是现象的简单相加。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二者有着质的区别,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别。要把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关键环节。
4.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1)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②从认识的程度看,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等于认识了规律。规律不仅是从现象到本质,还要从各种本质的关系上去把握。
(2)一致性表现在:①本质和规律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②本质和规律都是理性认识要把握的对象。
6.质、本质、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和特定的事物是直接相关的,有这样的质就是这样的事物,有那样的质就是那样的事物,这叫作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显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同一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