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阅读: 评论:0

浅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环境为例
(学校:广南县第四中学校 姓名:李武林)
【摘要】生态文明就是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双方的关系。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 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国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坚持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形成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要逐步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知自然价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
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让优化的环境塑造美丽国家。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深化
“生态文明”一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念的新发展新突破,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了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思想。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
1
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在矛盾双方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中的万物,摆正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合理确定对自然界的索取和付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相处。长期以来是人类伤害和污染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破坏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
也是人类毫无节制地索取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透支。时至今日所发生的诸多自然灾害无不与人类的不当行为有关。
从狭义上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更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
宠物小精灵bw粤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新淮猪>夏望平
“绿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原则要求、目标任务的科学阐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
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也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也就是说,要取得实际工作的成功、胜利,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识和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服务人类社会。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比较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长,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吴越春秋史话人的意识本身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增强其自我进取的意识,产生积极、良性的行为。任何成功的科研成果、有价值的艺术创造,都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调查和研究的结果。主观能动性几乎蕴藏着人类社会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全部动力。有了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灵活地认识世界,自主地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选择性地改造世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善自我。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挂壁式电视
mime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
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尊重
3
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只有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大力提倡绿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和谐氛围。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极易引发环境纠纷和体性事件,激化公民和政府的对立与冲突,影响社会的和谐。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的生活方式应自觉以实用节俭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应该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们应该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善待环境、循环利用、物尽其用,降耗减排的良好习惯,主动去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尊重客观规律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构建美丽环境的梦想将不会太遥远。
4

本文发布于:2023-07-04 23:5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发展   建设   能动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