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 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 从表现形式上看, 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 从叙写的内容上看, 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 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 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 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 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 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 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 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 (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 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到深入理解诗句, 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 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牡丹江教育云空间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 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 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更具有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着眼全诗,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 初步地感知诗意。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 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 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 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 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满园, 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明确: 图中画的是谁? 什么季节? 他在干什么? 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 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 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 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 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 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 如教学《泊 船瓜洲》时,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 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 如《宿建德江》, 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 猜想一下, 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 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 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 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 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 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 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 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 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 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 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遥看近却无”等, 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
句表现的形象。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 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 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 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 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 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 问的是什么? 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 在满天雪中, 在凄寒的江上垂钓, 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 接着引导他们联想, 按诗歌所描写的, 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 按常理, 农夫应丰衣足食, 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 启发学生通过对比, 思考深化。
sh8298u>中华灵芝宝精神医学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 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 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 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
在此山中”? 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悟情明理, 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 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 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 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 是怎样的心情?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 立即趁热打铁, 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 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 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 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 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 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 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让学生体验, 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
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 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 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 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 如《小儿垂钓》等。
漂亮女人电影下载
黄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