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阅读: 评论:0

㈠怎样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有哪些认识?
是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因为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P152~153
生产领域
非生产领域(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劳动的含义有了拓展,绝大部分非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比如说艺术领域{齐白石的画}pdp11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
总结: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
对社会主义的启示:需要我们进一步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劳动价值论的视野。
1. 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科学技术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也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巨大源泉。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作用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价值生产的劳动的社会性,证明了科学技术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 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在价值源泉中,现代科技劳动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3.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生产经营领域的管理劳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是生产劳动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价值的源泉。(通过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4. 第三产业创造价值,是指提供满足人类基本物质资料需要以外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包
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信息方面的服务,还有专业性服务,行政管理和个人服务。第三产业的劳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增加了社会财富而且增大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总量。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利了第三产业发展。
㈡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的关系!
1. 用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整体性观念、开放性观念。
联系与发展、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整体性观念:有内部各要素联系,作用的整体
2. 黄家传菜开放性观念:
各要素不是孤立的,从社会发展方向分析直接的关系。社会与政治之间相互制约(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五个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既是宏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自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前提。
2 政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3 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知识和思想保证。
4 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社会事业的建设(通过社团和中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体系,社会公共安全预测、与防护体系和社会危机与处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质社会)
5 生态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产生生态灾民,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人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社会意识与存在关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P98~99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 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明确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文化凝聚着对世界认知感受,集聚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b.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四:经济全球化
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个矛盾的过程(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作用)P196~197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积极的: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 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底子薄,需长期、持久的过程,必须对外开放)
2 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自立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住房制度,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改造)
3 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
必然对我国的商品和服务业带来冲击,只有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生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结构优化,才能提高产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消极的: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挑战
1 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危险,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和一些新兴的产业。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治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共性,错误在哪?
通过分析用马克思主义论点,来进行批判(怎么做)共同本质(否认客观第一性,主观第二性)注重事实,实事求是,树立正确观点 了解认识的规律性。
蛋清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27),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理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一1831),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绝对精神;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烹(1130年一1200),他把这种精神叫做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还我至尊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产物,没有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没有世界。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
的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确良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
前言讲座
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谁能具体解释一下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本文发布于:2023-07-04 23:4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世界   发展   精神   建设   主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