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时代“云端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AR智慧导览平台构建

阅读: 评论:0

服章之美,谓之华。”(《春
秋左传正义》)。2020年9月29日,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正式开展,展览汇集了两馆所藏体系完整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是明代衣冠制度和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
展览引发了空前盛况,为了将这一服饰文化的盛宴进行完整全面的宣传展示,山东博物馆在各类新媒体应用平台上进行了多角度的铺设推广,不仅开辟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多元展览模式,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和展览信息的推广传播进行了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
张廷登
打造数字时代“云端博物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AR智慧导览平台构建
山东博物馆 杨 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台这类单向保守的传播渠道,更多的将注意力投向灵活多变、更具有人文精神且极具个性化的新媒体平台。譬如、微博、各类专门兴趣领域的APP等,相较于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不仅承载着快速的信息交互,更侧重于与接收信息者的全方位互动。
在此背景之下,山东博物馆与苏州和云观博共同打造了面向移动终端的人工智能导览应用——AR智慧导览,通过云端建构完整的展品信息(图片、文字、3D数据和语音讲解),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展品的虚拟动画演示植入手机(移动终端),以实现自动匹配、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人工智能导览模式。
AR智慧导览开辟了人工智能在博物馆领域的新型探索实践,这不仅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导览模式,首次以用户为主导的信息获取模式,同时也是高度自主,无须借助他人的非接触式导览模式。这样的应用在2020年的突发疫情背景下尤其受到欢迎,使人们可以在不接触人工讲解的前提下,自主获取讲解信息,既方便了用户选择,又调动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创建了文博领域信息化应用的新形式。
AR智慧导览平台的构建
博物馆AR智慧导览,是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摄像头捕捉现实场景,与云端存储的场景信息进行自动匹配,识别出该场景下的对应展品,自动获取导览信息的人工智能导览,它主要包括两个关键层面的技术应用:
1.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
AR智慧导览的前端技术是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这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预先采集展厅的目标展品及其所属区域的图像信息,建立计算机场景数据库,当用户使用摄像头捕捉现实展品时,借助计算机图像识别算法,应用平台可立即在数据库中完成自动检索并匹配到正确的数据模型,即通过计算机视觉将用户正在观看的展品图像识别出来。
2.增强现实技术
ZHOULIAN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技术,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信号叠加到真实场景之上,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信息增强,使人感受到更丰富的视觉信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感知系统。
在博物馆AR智慧导览应用中,当用户的移动终端匹配到目标展品时,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关联信息,将预先设置好的虚拟信息(图像、3D动画)叠加显示在屏幕上,与摄像头下的当前真实场景融合为一
体,在手持移动终端(手机、iPad)的屏幕上显示出来,用户即可获取直观的超越现实场景的增强信息展示。
如果用户佩戴AR头盔或AR
眼镜,则可获
取浸入式的视觉感受。与虚拟现实相区别的是,此时用户所看到的场景大部分是真实的现实场景,比由计算机做出的整体虚构场景更具有代入感。增强现实展示的是以真实为主,虚拟为辅的交互式情景。
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导览模式
在博物馆这一特定情景下,人们需要获取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分散化的复杂特征,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主要包括场景规划、展陈设计,以及各类植入展厅场景的导览信息和人工宣讲信息。
在传统导览模式中,观众要实地站在展柜前阅读导览牌来获取展品信息,受展厅照明的制约,展厅内的导览牌字体常常难以阅读,使信息的传递受到阻碍;而人工讲解服务不仅昂贵,且容易受个人因素影响,难以实现标准化、专业化。
与数字导览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导览信息一般是非数字化的,无法为用户长期储存、重复阅读,极大制约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信息交互。可以说,传统的导览模式,信息传递是慢速低效、一次性的快消品。宣讲方式也是扁平化的,观众获得的只有单一文字层面的信息,限制了文物所能传递的丰富的历史文化。
而在数字化时代,展厅内设置了多元化的信息交互媒介,如可供用户查询的数字化导览信息屏、互动游戏触摸屏,以及预先录制好讲解音视频的导览机等。新媒体导览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巨大,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发布媒介多元化。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网站、公众平台、微博、抖音、数字导览屏等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无论是远程浏览还是身在展厅内,都可以从不同媒介获取丰富的展览资讯。
2.信息更新快速及时,传播方式灵活多变。数字化的展品信息可被重复浏览、存储,并在更广阔的用户私人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传播,极大扩展了文物信息的传播半径。
3.
45钢信息从静态的文字、图像走向了更立体生AR特效动画在实景中演示摄像头对准服饰展品,即可获得导览信息
动的动态展示。音频、视频和3D 动画演示对文
物历史知识的诉说更加血肉丰满,富有人文气息,
提升了文物信息的传播效果。
4.脱离了人工讲解,以移动终端、网站和自
媒体为主的信息平台为自主获取展览信息提供了
支撑,实现了自助导览模式。
在数字化应用时代,面对大众日益突出的知
识需求,博物馆将愈加面临信息传播高效化的挑
战。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数字化新媒体应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博物馆需要更切合实际的集中所有优点的信息传
播平台,开辟高效的信息传递模式,丰富信息的
传播方式,这是AR 技术应用于博物馆领域的时
代需求。AR 智慧导览铸造“云端博物馆”在新媒体应用的浪潮中,博物馆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导览平台,而在当前诸多数字化导览模式中,AR 智慧导览是人工智能水平最高的技术应用模式,在文博领域的应用也具有突出的优势:1.布设简便,可移植性强在数字化导览应用中,用户自主获得讲解信息的关键在于实现现场展品与云端数据库内容的匹配调用,而无论是基于平台的导览应用,还是实体导览机,均需要进行手动操作完成。即预先在展品旁边布设带有数字编码或二维码的导
览牌,通过用户输入对应的展品编码完成数据匹
AR 智慧导览页面
配,获得导览信息。
由于当前针对博物馆开发的导览应用五花八门,各类平台布设的导览牌经常使展览现场显得杂乱无章,既妨碍观展,又影响文物的展示效果。此外,博物馆的展陈环境对导览牌的布设极为不利,无论是玻璃展柜还是实景展示空间,小巧的导览牌很难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布设位置的千变万化,给用户寻、辨识不同应用的导览牌增加了困难,使自助导览体验下降,导览效果大打折扣。
但AR智慧导览是具有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导览模式,其人工智能化集成度更高,在与展品的匹配计算中,无须在现场搭配设置任何导览牌,只需打开摄像头对准文物,计算机将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自动对展厅摆放的文物实体进行识别匹配。有效规避了导览牌布设复杂和后续撤换调整的麻烦,达到一套算法可通达所有展览的高度智能化应用模式。
2.操作简单,容错率高
基础的数字化导览应用要完成数据匹配,依赖用户自行在展厅寻、观察导览牌,手动输入对应编码或扫描二维码。导览牌的设计没有统一样式,不但带给用户更多理解上的困惑,且手动操作容易出错,增加了匹配结果的不确定性。
但AR智慧导览摒弃了烦琐的手动输入,由“扫描编码”一跃进化到“扫描文物本体”,将一系列人机操作大幅度简化。与基础数字导览应用相比,AR智慧导览实现了更高效的智能信息匹配,在“一扫遍天下”的潮应用中,扫描实体文物获得讲解信息,比“查目录”式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加迷人。
临汾地震
AR智慧导览借助成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了以摄像头实时捕捉、实景目标智能识别、自动触发导览信息为特的自助导览服务。不仅提高了这一导览应用的准确性和可移植性,也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步骤,获得了更完美的使用体验。
3.高效全景立体的信息化平台
AR智慧导览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用户可以畅享在数字化博物馆中,自由获取信息;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次的图文语音,而是一次性搭载的立体化全景信息。云端储存的丰富的讲解内容相当于移动的展品百科全书,通过精美的展品图像、故事化讲解、AR动画、3D模型等展示手段,把一件展品过去只能通过枯燥的文字述说的历史丰满起来。
同时,数字化导览应用使得信息的保存回看更为便捷,不光展厅内参观的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展品即刻获得正在观赏的展品信息,即便在家中、在外地甚至在海外,用户均可随时随地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展品介绍,使之成为全球化的信息共享平台。
4.增强现实技术使文物“活化”
AR智慧导览的导览信息比基础数字导览应用更为丰富立体。它不仅可以向用户推送展品对应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导览信息,还可以植入虚拟信息进行更高维度的演绎。普通的讲解词在AR技术的支撑下,更加立体生动。
不同于VR(虚拟现实)打造的虚拟场景,AR技术旨在增强我们所处世界的内容,例如在

本文发布于:2023-07-04 20:5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息   导览   展品   应用   用户   博物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