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

阅读: 评论:0

(本文出处:58,85-111)
 
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
 
  *
 
中文摘要
    透过建构论的语言观为基础,本论文尝试循三条进路,就媒介文本中有关他者再现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加以探讨。包括从批判语言学的分析进路、符号学的诠释进路、以及后结构主义的历史与社会学进路等,并以台湾历年报纸中若干涉及他者的新闻导言为例加以检视。本文认为透过上述进路,可以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界定为他者的角如何被塑造、被发明、甚至被污名化的策略与过程,亦即他者再现的议题即是再现的政治议题。
关键词:再现、他者、迷思、刻板印象、论述
 
英文摘要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s: Negative Constructions of the Other in the Popular Press
 
 Yen-Yuan Ni *
 
ABSTRACT
    Upon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meaning in language,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contributions of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s in relation to the media text. 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to explaining how 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 th玉女性经
rough language works. The first perspective comes from critical linguistics which treats media texts as built out of choices from within available systems of options in vocabulary, syntax, semantics and so forth, and that such choices are potentially ideological significant.
    The second prespective comes from semiotics which treat media texts as signifiers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And the third prespective investigates the context that shapes media texts in terms of rules and practices that produced meaningful statements and regulated discours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se perspectives abou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ther'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since they refer to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the linguistic, the social,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levels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ends by analyzing several news leads drawn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aiwan press. the analysis illustrates how the other is constructed, invented, marginalized and even stigmatized. It also po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a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media.
 
Keywords: 期间核查representation, other, myth, stereotype, discourse
壹、前言
    随着媒介研究针对媒介文本递增的兴趣,有关媒介文本中对不同社会角的「再现」(representation),也逐渐形成媒介研究的重要焦点之一,在正式进入讨论前,本文想先引述几则从历年台湾报纸中挑出的几则新闻报导导言:
范例一:施小宁、张木珠带了大批武器,从福建沿海的苏澳地方乘了十二匹马力的渔船,投奔到马祖,希望回到自由祖国复兴基地过自由人的生活。
(中国时报 1985101 记者姚琢奇报导)
  范例二:大陆偷渡客郑大成等四名,大年初一从花莲海岸后,廿四日晚深夜投靠友人?春镇民蔡茂强时为警查获,郑大成供称是来台打工,警讯后送新竹大陆非法入境收留中心处理,至于涉嫌藏匿人犯的蔡茂强依法移送法办。
(中国时报 1994126 屏东讯)


    范例三:我国民生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赚钱容易,已成为外籍劳工打工的天堂,许多的外籍妇女,纷纷以与我国男子结婚的手段,达到合法长期在台打工的目的,此举势将对我国人口质量、人口压力及社会、文化结构造成不良之影响。
(中国时报 19911211 记者方宝柱报导)

    范例四:由于观念差异及天生「条件」使然,花莲县山地少女沦落风尘一事,早已「名闻」全省,来自各地到此寻适当「货」者,屡见不鲜,许多「求才」的识途老马,更能清楚的摸对门路,谈妥时价,快速成交,因为经验丰富不留证据,且不定点物对象,致使有关单位徒叹破获不易。
(自立晚报 1986118本草纲目拾遗 记者吴明珠报导)

    范例五:台塑企业高雄企武厂被免职的员工,昨日在台塑南区七个工会代表支持下,一
百多人到台塑台北总公司门前抗争,指责台塑非法解雇,资方应尽速付给员工资遣费。台塑表示,该公司所做决定一切合法,台塑不会被逼迫让步。
(中央日报 19921022 记者周庆祥报导)

  范例六:英雌,美人!才刚开训,成功岭大专女生第一连的庞嘉绫,就被公认为「成功岭之花」。只要提到「庞嘉绫」三字,连教育部长吴京都情不自禁地开玩笑的说,「你们不要抢,我已经决定留给我二儿子(当媳妇)了!」
(中时晚报 1997120 记者韩国栋报导)

    范例七:二名前科累累的强盗犯张世男、陈志诚,今天凌晨一时四十分许,持闯入桃县八德市重庆街的一栋民宅,但屋内三名来自兰屿的原住民,不甘打零工辛苦所得遭劫,奋力夺下张、陈二人的刀械反抗,张、陈二人不敌反遭杀死,而三名原住民青年也都分受轻重伤。
(中时晚报 19983功率谱月14 记者郑沧杰报导)

    上述几则报导导言,虽然在新闻类型与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有一点共同处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向阅听人建构一种涉及「他者」的媒介文本。范例一与范例二主要是在作对比,它呈现同一种角从反共义士到偷渡客的转变,特别是从「我」到「他者」的转变;范例三所涉及的角是女性外籍劳工、范例四是原住民雏妓、范例五是劳工、范例六是大专女生,这些范例分别涉及了国族?种族?阶级?性别等类目的区隔,也分别呈现了他们被不同符号卷标化方式,更塑造一组操作符码(code)所塑造的历史、政治与社会脉络,用简单的方式说,上述这些被选出的报导都是台湾报纸媒体对相对于主流社会的「他者」(the others),以报导体的语言所塑造的一种「再现」。
在进一步解读上述几则新闻导言之前,本论文将就新闻媒介文本中针对「他者」再现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梳理,由于不论是针对「他者」或是针对「再现」的讨论,都牵涉了无数学科领域,部分学科领域内又有流派的分歧,深入检视非本文所能负载,在这里仅专就与媒介相关的著作加以检视。捷丰场站
 
贰、他者与再现
    在媒介文本中,谁在芸芸众生被划定他者?为什么?被判定为他者后又如何被建构并再现于媒介文本中?这是探讨媒介的再现政治所关怀的核心主题,不过在进一步进入我们的主题以前,必须先确立本文对语言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的基本假设,即是主张语言并非如同镜射般的反映真实世界,而是在建构真实世界;亦即当我们追问他者的意义时,我们认为他者之所以成为他者,其意义不是源自于他者的本身,而是我们透过语言的概念与符号所建构、所生产出来的,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现的建构途径(constructionist approach)。很明显的,此一基本立场与传统上对语言的立场大相径庭。传统的语言观将语言看作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再现」,一种状物写意,从而能在人际进行交流的符号象征,不仅客观存在的世界,而且包括人主观意义的世界,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再现,这种视语言为客观世界的具实再现,语言与其所指合一的观点,后结构主义者与解构主义者曾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这种传统的语言观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六○年代以后,出现了重大的转折,由于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导致了不少学者逐渐对语言是否能如镜子般反
映世界这样的假定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亦即我们透过语言对于真实世界的把握是不是一个“幻象”(simulacrum)?语言还能不能忠实无误的充当人与世界的媒介?这种怀疑有的学者称之为一种语言的「再现危机」或是「语言学的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用当代哲学家罗蒂(Richard Rorty)的话说,传统形上学视语言为反映自然的一面镜子,而「语言学转向」的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结果,就是使这面镜子不可回复的破碎了。换言之,使人们对于作为外部世界「再现」的语言永远失去了信任(盛宁,1997: 41-  61)。当语言不能如镜子般的「再现」世界,则它与世界的关系的主张也发生变化。有的学者主张语言有界定世界、建构世界的功能;有的学者主张语言根本是独立于世界符号体系;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这些不同的立论都影响到对媒介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统称为再现的建构途径,本文稍后的立论,即是建基于这些对语言预设而来。
    不过,他者如何被再现?或者说语言怎么建构他者,不同领域的学者却有完全不同的立论,目前探讨他者如何被建构的理论起码就有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主义、马克斯主义等不同的立论,深入厘清其不同的理论系谱与方法论的异同非本文所能负载,因而也只能就其某一切片做尝试性的讨论城市社会学论文,由于我们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探讨媒介文本中的他者,因而范围也就限定在有关媒介的文献中来讨论。在这里,
本论文认为基于对语言如何建构意义的不同立论,选择探讨媒介文本如何再现他者的三条进路,这三条进路都与语言有关,但关怀的焦点则不尽相同。第一种是纯粹语言学(linguistics)立场的,认为对他者的再现,基本上涉及的是选择那些语言结构的要素来建构,而我们揭露这种建构策略的知识活动主要是透过细致的语言学分析来探讨;其次是符号学(semiotics)立场的,认为对他者的再现,所涉及的是一组符号之建构,而揭露这些符号内涵的知识活动主要是透过诠释来进行的;第三种是后结构主义之社会学或历史学立场的,认为再现他者的策略,基本上是透过某种特定历史与权力支配下的论述(discourse)所建构的,而揭露这种论述形构与实践的知识活动主要是透过对历史脉络与权力主体的分析来进行的。
以纯粹语言学的立场来探讨再现,基本上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要素上,认为意义的形成是受到这些语言学要素所制约的,它触及了种种语言学的分支,如语音学(phonetic)、字形学(graphemic)、字汇学(lexicial)、语法学(syntactic)与语意学(semantic)等学科中有关字、语句与文法等的变异对意义形成的影响。基本上这些语言学的分支在不同学者的立论中也有轻重不同的强调,这其中较著名的学者包括Roger FowlerTeun A. van DijkNoman FaircloughTheo van Leeuman等,这些学者无例外
都是具有语言学背景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分析策略中一定包含对媒体文本中相关语言学诸要素的检视,只不过不同的学者间所强调的语言学要素并不相同,如R. Fowler就特别着重语法与字汇的选择;而 Teun A. van Dijk就比较重视语言的认知心理与语意的层面,当然不少学者也都致力在分析策略上作更广泛的整合(如van DijkFairclough等),这些分析策略运用在他者再现的媒体文本中,甚至可以处理到相当细致的语言要素。
    从符号学的立场来探讨再现,关怀的焦点集中于意义形成中符号的功能,它追问那些是媒介文本中具有符征性(signifiers)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又是什么,亦即它们符旨(signified)为何?符征性的符号又如何再现意义?在这里再现的分析进路从语言学进入了较宏观的文化领域,符号的意义与建构也取代了语言形式要素的分析。学界透过符号学研究媒介文本代表性学者包括R. BarthesJ. FiskeJ. Hartley等,其中Barthes的神话学分析对他者再现研究的影响最深远,在这里他者的再现被理解成符号化的一种迷思或刻板印象,而诠释此一迷思背后的意义,揭露他者如何被一组符号所塑造,即是符号学者的任务。
    不论是语言学亦或是符号学,针对再现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定基于语言层次,而第三种探
讨进路,则不再拘限于从语言的层次讨论意义的生产,而是更广泛的从历史或社会的脉络中去搜寻意义如何被生产。在这里意义的生产被理解成特定期间内知识与权力操作的过程,亦即在追问他者如何再现的课题上,研究者焦点不再固着于语言,而是将占据发言位置的主体召唤出来,探讨其与他者在特定期间的支配或权力关系间为何,并探究其如何形成有关他者的共同知识,这种被生产的知识通常称为「论述」(discourse),而他者多半即是透过此一论述的操作而再现(Hall, 1997: 43)。很清楚的,此一理论观点来自于法国学者M. Foucault对再现的特殊观点,而不少学者如E. SaidS. Hall等人都是循这个进路探讨他者在媒介文本中如何被建构。
    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对三种进路的划分固然有向度与层次的不同,但同时也是一种讨论上的便利,在实际研究中这三种进路事实上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特别是不少研究策略经常混同不同的途径进行,再加上不少学者曾致力于文本与脉络层面的整合(特别如van DijkFairclough等),这使我们在引介部分学者论点并加以分类时,必须另加脚注说明。不过大体上,本文认为循这三条进路,已能或多或少的勾勒出现行西方相关理论对他者再现研究的大致轮廓。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4:0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再现   媒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