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期总第449期 2021年5月
•传媒观察•
M E D I A O B S E R V E R•本刊特稿-
胜利电视台
斗争性和人民性的百年演进与生动实践—从《新华日报》83年优良传承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双传学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南京210092 )
江西萍乡官场地震
【摘要】回眸百年党史,顽强斗争精神和人民至上情怀一直是推进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 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同样的使命责任, 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和“人民大众的喉舌”。83年来,始终赓续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斗争品格和人民立场,为时代立传、为人民讴歌。站在当前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华报人尤要学 好党史、铭记报史,把握好斗争性和人民性新时代内涵与要求,加快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坚守 主战场、筑牢主阵地,助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词】斗争性;人民性;百年党史;新华日报报史;全媒体传播;新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06 (2021)05-0005-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 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的伟大政党,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革命、建 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顽强斗争精神和人民至上情怀一直是推进党的事业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自诞生之日起,就 肩负同样使命责任,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和“人民大众的喉舌”。®83年来,始终赓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斗争品格和人民立场,为时代立传、为人民讴歌=
今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当前,在全党集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 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如何认知当 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蕴含的战略压力、充分激发人民众的复兴伟力,宣传思想战线面临时代重任。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新华报人尤当学好党史、铭记报史,汲取智慧力量、砥砺初心使命,不断强化以斗 争促发展的革命精神、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更 好服务新时代,助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简介】双传学,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江苏精神高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启示”(2020M S J010)的研究成果。
5
•本刊特稿••传媒观察•2021 年
一、从新华“方面军”看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斗争品格
观史,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伟大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成长历练出的气质和 品格,融入了党的血液和基因。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华日报》,也深深融人了这种顽强斗争的气质与 品格3长期战斗在国统区,险恶复杂的环境锻造了新华人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本领。《新华日报》也由此成为我们党在国统区联系最大多数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灯塔”与“号角”。 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他还先后三次为《新 华日报》题写报名,1964年10月1日第三次题写的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一)旗帜鲜明的“新华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 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当前,面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我们党以非凡政治勇气和顽强斗争精神,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始终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这种在风险挑战面前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的胆识和 能力。
胆识意味着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悉和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抗战爆发后,分裂了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而就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共审时度势,把握住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历史机遇,作出在国统区出版一份自己的报纸的重大决定。夏衍对此回忆说,1937年7月10日,周恩来对他表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 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 路线和战略总方针。根据会议精神,“筹备出版《新华日报〉〉”成为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十项主要工作之一。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一开始就提出要到国统区去办一张日报,“这真的是一个政治上很自信的表现。就 是自信我们在政治上有优势,在理论上有优势,我们的政治主张只要讲出去,必定会得到国统区民众的 认同和拥护,自信我们会强过国民党。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到国统区去办报纸就是去战斗的”。®《新 华曰报》从南京筹办到武汉创刊,其间克服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重重障碍和战争局势演变带来的不利 影响,最终作为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在国统区公开合法出版,并
在全国发行,其本身正是我们党与国民 党当局不懈斗争、积极争取下的一次重大胜利。苏联《真理报》在1938年5月5日刊文评价:“自从《新 华曰报》出版的第一天起,它便广泛地揭起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为中国独立与自由的民族解放 战争的光荣旗帜。”英国《工人日报》称赞《新华日报》“是中国的喉舌”。®
胆识来自旗帜鲜明的党性原则和坚若磐石的政治定力。在报纸创刊前夕,董必武代表中共长江局在 报馆的全体职工大会上指出:“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明确了党报的政治立场。周恩来在主持《新 华日报》工作期间,广泛开展政治家办报实践,强调“宣传上要以我为主”,告诫记者不能单纯为完成报 道任务进行采写活动,而要绝对服从于党中央的路线、主张,始终保持党中央对报纸的领导。这也正是 无产阶级报刊与一切资产阶级报刊的根本区别。®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新华日报》的很多著名篇目,都由中共领导人撰写,成为“党 管报纸的鲜活案例”。“这其中,的文章观点,无疑是最具战斗性、对国统区震撼最大的。抗日战争,是思想的大发展时期,《新华日报》首发了其中不少重要文章。” ®社论被称为“党报的元帅”,最 能体现党报政治立场和思想舆论斗争功能。1938年到1947年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总量超过2000篇,对1938年至1947年间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皆有论及,体现了《新华日报》社论的高度、力度和广度代论”是《新华日报》社论的一种特殊言论形式,多采用个人署名方式,并具有旗帜鲜明、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6
第5期斗争性和人民性的百年演进与生动实践•本刊特稿•
预见性强等的特性,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当时甚至“比社论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 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新华日报》代论作者有、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吴玉章、秦博古、陆定一等。这其中,周恩来发表的代论“共有18篇之多”,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进程的异常复杂、极为曲折、十分艰险而又变化多端的图景”。®(二)敢于斗争的“新华精神”
“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团结战斗、联系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新华日报精神’,为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宋平同志在《新华日报史新著》序言中所说,自1938年1月11曰在 武汉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被迫于重庆停刊,其间9年多的艰难办报历程,造就了《新华日报》不 屈的“新华精神”。
冲破检查封锁:重庆办报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标准和办法,设立新闻检査局,对《新华日报》报送的评论、报道实行最严厉的控制和审查,并殴打、逮捕报丁和报童.乃至纠集特务、流氓等制造事端、捣毁报馆,千方百计阻挠破坏报纸的出版、发行。新华日报老社长石西民回忆说:“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迫害摧残,其动员之广、检扣之厉、迫害之暴、手段之毒、花样之多
、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但愈是如此,愈能激发这支“新华军”的斗争意志。80多位报馆同仁把个人简历 集体报送给延安党中央存案,以示为革命献身决心。新华日报的报丁、报童也体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被誉为“新华军里的小尖兵”。在办报过程中,坚决贯彻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斗智抗检、寸步不让”的指示精神。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日局面,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新华日报》在舆论场上展开一系列坚决斗争。如针对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当局制造的举世震惊的“平江惨案”,《新 华日报》“抗检”推出《追悼平江惨案烈士》特刊,将事件真相昭告天下,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1939 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以半版篇幅并配发照片,“违检”刊发了接见中央社、《扫荡报》和《新 民报》记者时正告国民党顽固派的重要谈话精神。虽然第二天报纸遭到了 “停刊一日之处分”,但藉此向 当局表明了中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不妥协态度,取得了政治斗争的重大胜利。
突破纸张封锁:抗战时期物资短缺,面对当局趁机对《新华日报》出版所需纸张的克扣刁难,报馆同 仁一方面在报业工会上提出严正抗议,争取舆论同情,向当局施加压力;一方面争取进步纸商支持,并 设法建造自己的纸厂,造出了质地坚韧、质量上乘的土报纸,不仅彻底解决了纸张匮乏问题,印出的报 纸字迹也比以前更加清晰。富余的纸张还能供给书店印刷出版进步书籍。有一次,就连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也来借了 40令好纸。围绕纸张供应展开的反抗斗争,成为《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突破封锁,打了胜仗” ®的又一经典案例。
uc3907
打破舆论封锁:《新华日报》首创“开天窗”的特有斗争方式,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一举扭转舆论场上的被动局势。据统计,《新华日报》共“开天窗” 21次。®也由此可见当时与国民党书 报检查机构斗争的激烈程度。最著名的“开天窗”事件即是围绕“皖南事变”展开的舆论斗争。中共中 央1941年3月22日发布的《政治情报》对此评价说:这是两党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内部阶级力量对比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我党的地位已经提高了”。而在此次两党力量大检阅中,《新华日报》这支劲旅为击退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真正起到了“一个方面军”作用。®
1949年4月30日,一度被迫停刊的《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成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 年11月起又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而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华日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敢发思想先声,与岁月同歌、与时代偕行,忠实见证着久经磨难的中华 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善于斗争的“新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强调伟大斗争要研究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7
•本刊特稿••传媒观察•2021 年
翻阅《新华日报》83年报史,我们党对于斗争策略、斗争智慧的探索一以贯之、可感可触。早在1938年 1月9日,周恩来就勉励即将出版的《新华日报》要“敢于说出真理,善于说出真理;敢于对敌进行斗 争,善于对敌进行斗争”。@他亲主笔政时更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方式上灵活机动,带领新华报人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形成独有斗争智慧。
探索“以斗争求团结”的宣传策略: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服务于 当时的抗战主题,我们党的斗争任务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新 华日报》深人践行党的方针政策,“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巧妙利用国民党的一些抗日言论来 制止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分裂意图。如《新华日报》于《团结》副刊创刊当日,在刊头下方的醒目位置专 门引用《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的一段“抗战警语”,其意正在于“积极帮助蒋与督促蒋向好的一边走”,争取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做法,后来成为《新华日报》对付新闻检查 的常用策略,对维护和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善用以古喻今、以外喻内的话语方式:为避开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新华日报》形成了笔墨高超 而又润物无声的思想舆论斗争方式。如“皖南事变”后,郭沫若五幕话剧《屈原》以曲笔抒写忧愤情怀,受到周恩来高度赞扬:“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
上打开 了一个缺口。”郭沫若在《新华日报》发表300余篇文章,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44年3月,《新华副 刊》连载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明王朝覆灭史实剑指国民党专制统治,受到高度赞扬。他 让延安《解放日报》转载时还专门写下按语:“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同志们整风。”这些迂回曲折、别具深意的斗争形式,打破了沉闷的政治空气,冲破反动派,有效扩大了进步文艺阵地。
打造文艺统一战线的“另一支队伍文艺是时代的先驱,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文艺是时代未来的 希望。”随着政治上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南方局和《新华日报》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进 步文艺工作者通过电影、戏剧、木刻、漫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建立更为广泛的抗日救亡文艺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在国统区唯一合法舆论阵地,《新华日报》支持推动“雾季公演”,发表大量指导性剧评,为 打退反共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策划推出“木刻阵线”,团结和打造了一支“刀笔战士”。1945年1月,在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采访部接见木刻艺术家,指出“木 刻是我们另一支队伍”。《新华日报》还刊发了大量抗战大后方歌谣,如《游击队之歌》《反侵略进行曲》《黄 河水手谣》《反攻》《哥哥骑马打东洋》《空室野香》等,起到了生动的战时宣传和组织动员作用。在《新 华日报》感召下,一大批文学家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作家老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艺术家也要杀上 前去》,向当时一些躲进象牙塔、逃避抗战责任的文化人发出号召:“大时代不许你们‘悠然见南山’,得 杀上前去啊!”这篇文章还对少部分散布“文艺与抗战无关”论调的“不抵抗主义”者进行了有力批判,成为党的文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收获。
二、从“人民的报纸”看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人民立场
观史须有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性质的试金石。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百年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众史观不断中国化的一部生动 实践史和理论创新史。马克思主义众史观有其丰富意蕴,认为人民众是历史创造主体、认识活动主 体和社会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机关报而诞生的《新华日报》,天然承载着我们党救人民于水火、救民族于 危亡的初心使命,并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这一侧面,完整见证了我们党众路线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一)推动“人民的报纸”内涵的丰富发展
8
第5期斗争性和人民性的百年演进与生动实践•本刊特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从长期办报实践看,《新华日报》历 史正是一部与人民水融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坚定办“人民的报纸”,不断丰富拓展“为人 民服务”内涵。
毛小平近况1. 推动从“为人民说话”到“让人民说话” “说人民的话”的生动实践
《新华日报》创刊伊始,便彰显了 “为人民说话”的鲜明立场,推出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评论和报道。在创刊号上,还刊发了《我们的信箱》一文,提出迥异于国统区其他报刊的办报理念:“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首倡开门办报之风。其所设立的“读者信箱”,专门刊登读者来信,服务和团 结最大多数的众。
1938年12月,《新华日报》根据周恩来提出的要做“大后方人民的喉舌”新要求,开辟了“读者园地”“生 活的海”“生活一角”“生活线上”“劳动人民的生活”等专栏专页,大量刊登读者来稿,真实反映众心声。1940年中共南方局在新华日报报馆增设青年问题研究会,在报纸上开辟《青年生活》专刊,引导青年认清 斗争形势,帮助青年排忧解难。《妇女之路》副刊则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舆论阵地。1943年报社对读 者成分进行调查后发现,70%的读者是工人,由此开设《工人习作》专页,刊登工人作品,进一步推动报 纸的通俗化、大众化转型。在报社编辑的鼓励、帮助下,工人们“赤脚”“跳进了文坛的花园”,“摸机器的人”的手也学会了握笔写作。“《新华日报》替工人说话,谁要欺侮工人,我们就在《新华日报》上登他一报。”人民众这种发自肺腑的信赖和拥护,使《新华日报》真正成为大后方人民的喉舌和有力斗争武器。在人 民众支持下,《新华日报》出版不久便取得“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显著成效。其在当时被广为 传阅的场面,被《世界新闻与舆论》记录下来:“在战争开始以来的二十二个月内,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已成为中国人民最爱读的报纸了。它在国内发行的份数共计五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现在…… 新华日报到处都被人阅读着。” ®
在《新华日报》创刊4周年之际,张申府发表纪念祝辞《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深情 称赞《新华日报》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总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他建议进一步“扩张党报的意义”,吸收党外人士参与办报,把《新华日报》办成“天 下一切反法西斯人的报”。《新华日报》为此开辟专门发表党外人士文章的“友声”专栏。此文还被延安《解 放日报》转载,其建议也得到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从1942年2月20日专栏开辟,到《新华日报》被迫停刊前六天的1947年2月22日的最后一期,“友声”共推出240余期。“这种广泛反映和吸收各界朋 友的意见和要求、把党报变为‘人民的报纸’的做法,不仅在国统区新闻界是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史上也是首创。” ®
重庆时期,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在红岩,周恩来等同志住在曾家岩,新华日报报馆在虎头岩,“三岩”之间联络互动,不仅要克服山路荆棘,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反动派“像蜘蛛挂罗网一样”布下的“特务 之网”。®但即便政治环境如此恶劣,也挡不住进步人士和人民众络绎不绝奔赴三岩参加各种集会活动 的热情。“三岩路上多荆棘,却被人民践踏开”,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民谣,即描绘了当时的火热、动人场景。
《新华日报》既有着“为人民说话”的鲜明立场,更有着“让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的党报自觉。随着办报实践的深人,人民众在舆论斗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凸显,我们党一切为了众、一切依 靠众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内涵也由此得以丰富和发展。
2. 见证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演进
无极论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党不断深化、完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新华日报》贯彻党的根本宗旨,从报纸创办初期,就在郑州和武汉召开读者座谈会,发动 各地组织读者会,建立读者服务部,不断加强服务众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众血肉联系。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园网从1942年2月1日直至被迫停刊,这期间除特殊情况外,《新华日报》都采用一种特殊版式设计,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