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1 绪论.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2 相关研究综述 (3)
1.3 研究内容和局限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局限 (4)
1.4基本理论 (5)
陈仁炳1.4.1 传播与拟态环境 (5)
1.4.2 文化领导权 (6)
1.4.3 “5W”模式 (6)
1.4.4 使用与满足理论 (7)
贞顺皇后2.1 各年发文量 (8)
2.2 文章体裁和来源 (9)
2.2.1 文章体裁 (9)
2.2.2 文章来源 (10)
2.3 栏目与议题分析 (10)
2.3.1 栏目设置 (10)
2.3.2 议题分析 (11)
3 文本与话语权拓展 (13)
3.1 多种方式形塑边区形象 (13)
3.1.1 媒介形象与受众行为 (13)
3.1.2 边区通讯 (14)
3.1.3 边区漫画 (18)
3.2 多角度提升文化领导权 (23)
专家: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不大3.2.1 媒介与文化领导权 (23)
3.2.2 市民社会与众路线 (24)
石诗龙3.2.3 新文化与实践问题 (29)
4 传者与受众分析 (33)
FOS4.1 控制分析:以许涤新为例 (33)
4.2 受众分析:社会心态与读者互动 (37)
5 结语 (40)
致谢 (41)
参考文献 (42)
附录 (46)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6)
1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1],至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其间重庆作为抗战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举内迁至重庆的还有全国各大媒体,大批新闻、文艺界精英汇集重庆,使之成为全国舆论中心。 除了国民党各派系主办的党报、军报、政府报,如《中央日报》、《扫荡报》,私营的《大公报》、《时事新报》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等迁至重庆发行,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的《泰晤士报》等国外媒体也派遣记者进驻重庆,采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新闻。据统计,抗战八年其间,重庆共注册的报刊有127种,通讯社共30家;鼎盛期同时出版的报纸有23家,同时发稿的通讯社有12个[2]。
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众》周刊和《新华日报》并肩作战,为中共在重庆争取话语权奠定了基础。作为国统区中共唯一合法的理论刊物,《众》周刊承载着宣传马列理论、宣传中共主张、运用马列理论帮助读者理解抗战正义性等一系列任务。
然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众》周刊的研究并未专门关注重庆时期的出版物,也未有从传播学角度对渝版《众》周刊进行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借鉴张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08BXW004)的部分成果和总体框架,试图超越传统新
闻史的党报党刊历史研究的传统路径,以舆论话语权拓展为逻辑主线,考察渝版《众》周刊的内容特和传播策略。更进一步,在翔实的史料和文本之上,本文还将尝试从媒介与受众行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理论着手,看当时《众》周刊中呈现的政党形象,以及众路线话语如何将中共在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领域把自己特定的阶级利益表达为是代表全社会的;另外,本文还从传播学的“5W 模式”出发,考察《众》周刊在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环节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兹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
1.1.2 研究意义
本论文是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08BXW004)成果中部分内容的改写。项目主持人张瑾教授通过展示国民重庆期间的媒介生态,细读西方媒介文本、《新华日报》、《
众》周刊等,探讨共产党人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中引导舆论,争夺话语权的过程。本论文试图超越传统党报党刊历史研究框架,回归新闻文本,以舆论话语权拓展为逻辑主线,运用定量和文本分析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众》在渝期间的传播内容特征,通过对其传播者、受众等环节的分析,考察其传播策略。
“众路线”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四项基本原
则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3]。从传播角度而言,建立如葛兰西所言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将自己特定的阶级利益表达为是却社会的利益,而抽象的意识观念等只有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够使主张深植于广大人民众的心里[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读《众》周刊,分析其内容对当前中共重拾“众路线”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努力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在新闻业务方面,《众》周刊的各个传播环节和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对于当前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党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2文献综述
讯泰科技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合法的理论刊物,也是中共在战时重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舆论阵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迁渝出版的《众》周刊客服重重困难,坚决团结抗日,引领社会舆论同时与投降逆流抗争,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于中共的话语权拓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刘甜的硕士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众>周刊研究》,从史学角度考察了《众》的创办与发展、作者与读者,其视角主要集中于《众周刊》对抗日和对中共自身的宣传。湘潭大学张红春的博士论文《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众》周刊的出版宗旨、栏目以及作者、读者,并从史学角度以文本专题的方式,整理归列了《众》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
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的政治动员;张红春及其导师雷国珍在《论众在抗战初期的政治动员》[5]一文中,选取“抗战初期”这一时间段,分析《众》对于日本侵华罪行的揭露、对于中共敌后战场业绩的宣传、对于持久抗战思想的树立,来看《众周刊》的政治动员。郑新如和陈思明于1988出版的《众周刊史》[6]是研究《众》的唯一专著,该书从史学角度探讨了《众》的创办,秉持传统革命史的观点考察周刊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另外红旗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众周刊大事记》[7]采用编年体形式,记述了《众》从筹办到停刊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许涤新的序言为笔者整体把握《众周刊》的历史任务、杂志定位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史料。
据笔者在cnki上的检索,直接以众周刊为主题的论文列举如下。《众周刊的风雨历程》[8] 简要回顾了《众》周刊创办的历史;《众周刊革命话语分析》[9],该文通过分析《众》的周刊社论,总结了杂志社论的“革命话语”用词特征,即,多运用二元对立的称谓,并多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人格化话语形态消失。另一些研究主要以人物研究为主,郑新如和陈思明的《领袖与严师》[10],记述了周恩来在创办《新华日报》和《众》周刊时所做的努力;《有关郭沫若与新华日报、众周刊的资料》[11]罗列了郭沫若在《众》周刊和《新华日报》上的作品;《从新华日报、众周刊看抗战时期的郭沫若》[12]则总结了郭沫若在抗战初期的革命实践;《董必武与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和“众”周刊》[13]一文梳理了董必武参与的《众》和《新华日报》在武汉的筹备工作,以及后续的统战工作。另外,《“众”与抗战初期的武汉》[14]回顾了武汉沦陷前的历史以及《众》周刊上的部分发文。
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众》周刊的研究并未关注重庆时期的出版物。目前以《众》周刊为题的研究,主要从报刊历史的视角考察《众》周刊的基本史实及文本专题解读,多在史学的框架下展开。从最初的以传统的革命史观来解读《众》到目前对于对于文本的再审视、梳理,该类研究的视角均集中在对于文本的历史性解读,并未有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的系统的阐释,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的研究仅1篇,尚未有通过内容分析对在渝出版的《众》周刊的专题研究成果。
1.2.2 相关研究综述
另一些中共党史资料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史》[15]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前哨阵地--南方局--的机构功能、工作方针及其在重庆时期的具体实践, 包括贯彻中央抗战、进步、团结方针时所做的斗争、击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争取中间分子和进步力量、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进行民主运动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统战史论》[16]系统阐述了南方局在抗战相持阶段、皖南事变前后进行的统战工作,及其推行民主政治运动的方针和实践,为笔者理解《众》周刊在渝期间的内容特点及传播策略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部分论文虽未直接以《众》周刊为研究主题,但其研究内容对于本文也有借鉴意义。研究报人的如《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17]、《潘梓年的新闻实践和思想特点》[18] 《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共报人体研究》[19]。《众》是潘梓年等中共报人实践其新闻理念的平台之一,
对他们的实践研究为本提供了更详细的报人资料;研究重庆时期马列主义传播的,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马列主义传播研究》[20]等,其中陈邵桂和郑自军的《政治文化传播:从个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