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而《论禁
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小报客观上一定程度地表达了舆论。
小报是非法的民报。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4、清代《京报》的特点。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
《京报》的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京报》仍然是一种古代报纸
《京报》是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报纸
5、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字林西报》 、马礼逊、林乐知、李提摩太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
现的宗教刊物,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这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从内容来看,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从体裁上看,有论说、杂句、书信、编者按等。但没有新闻专栏。从办报思想看(宣传策略),顺应中国的民族习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8 月在广州创办。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宗教内容已大为减少; 首设新闻栏,绝大部分刊载国际新闻;首设言论专栏,期期都有自己的言论;重视文学作品的刊发。 《字林西报》:《字林西报》的前身是《北华捷报》的附刊《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
《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创刊于上海租界,是一份商业周刊,上海的第一家近代报刊。 1864年7月转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后 ,《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此后,《北华捷报》继续出版,变成了《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字林西报》一直出至1951年3月31日。
2、近代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待补充)
3、《万国公报》的影响。
它鼓吹中国变法革新的主张,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重要的影响。
它传播西方思想界、科技界的新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4、《申报》 创刊的重要意义。
《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报纸。
办报宗旨:以“行业营生为计”。
《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钻机转盘
5、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外报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是侵略作用。
外报又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文明的载体,因而它所起的作用又是传播近代文明和推动中国近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步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男生女生金版投稿
1、《循环日报》 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报界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成为90年代维新思潮的先声。
2、 维新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
康有为 《中外纪闻》、《强学报》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谭嗣同 《湘学报》、《湘报》
康广仁 《知新报》
3、 第一次国人办报GC的特点。
持续的时间长
波及的地区广
出版报刊的品种多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
4、 时务文体的特点。
“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就是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上的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就是要求文章浅显易懂,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这个特点强调文章的逻辑性和感染力。
5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重视政论,提高了政论在报刊中的地位。
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文体。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新民丛报》、《中国日报》、《民报》、“苏报案”、“竖三民”、“癸丑报灾”、黄远生、邵飘萍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全部办报活动中最著名的报刊。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中国日报》:1900年 1月25日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它是兴中会的机关报,被誉为 “中国革命提昌者之元祖”。第一任主编陈少白,以爱国救亡、反清排满、赞美共和制、揭露保皇党为宣传内容。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方面的一个转折点。而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实际革命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国日报》
的一大特。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苏报案”:
“竖三民”: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的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报纸是先后出版,内容上是一脉相承,从报名上看都是“民”字打头,因此在新闻史上称为“竖三民”。
“癸丑报灾” :在袁世凯等军阀、官僚摧残下,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乘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了300 多家。北京上百家报纸只乘下20余家。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当时人们把这次报界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黄远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名记者辛亥革命后成为专职记者1915年12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遇害政治上属于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意识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
通讯。
邵飘萍: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做过报社的特约通讯员、特派记者、主笔;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两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担任《朝日新闻》特约记者;参与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受聘于北京平民大学等高校讲授新闻采访学。1926年4月24日被奉系军阀杀害。称他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自由主义者”。
2、简述《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
《民报》是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而《新民丛报》是由梁启超主编的保皇派的机关报。1903年该报公开倒向封建专制主义,攻击革命派。两报开始在报纸上展开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土地制度。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论战,《新民丛报》难以招架,不得不于1907年停刊,宣告论战失败。
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观点。
关于办报的原则
“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神经网络控制
“报事确而速”
关于报刊的作用
耳目喉舌”:报刊的一种沟通功能。
“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关于宣传态度和方法方面
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
关于报刊与舆论的关系
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出自公心,不能以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传播真理,不能受感情的左右而作偏激之论。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于右任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他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5、从黄远生、邵飘萍等名记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新青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四大副刊”、
徐宝璜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创刊。从1915年创刊到1920年上半年为启蒙刊物。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向封建主义文化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从1920年下半年到1926年7月终刊,为共产党(先是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