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靖
谢谢陈山先生安排给我的发言机会,我不是做电影学的,是做艺术史论的&旦特别喜欢电影,我就自己知道的一点南京早期电影史话向大家做个汇报。这个汇报也是因为三天前电影学院领导说有这么一个论坛,我做了点准备&也谈不上什么研究&特别是今天上午听了各位专家讲了民国电影诸多研究课题,我就讲讲南京早期涉及电影行业的“线路图!我觉得还是蛮有点意思来做些研究工作的。 第一,关于民国时期的南京电影院(包括剧院)和上海的电影业在我国近代可谓独领风骚,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就只剩三家半。其中,位于新街口的大华电影院,是代表性的一家。这家电影院说是保留,也是实施了“大手术”的保留。按照南京市房屋安全鉴定处出具的一份关于大华电影院安全鉴定报告称,裂缝、霉变、脱落、空鼓、风化,是这家电影院建筑主体的最大问题。2010年出台的大华电影院整修方案,就是依据这些建筑问题实施的保护性改造。这家电影院始建于1934年,是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的,外立面采用西式门脸,内部装饰则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是当时南京最大、也是最豪华的影剧院,有空调和软席,可同时容纳观众1800余人&时称大华大戏院。开业首映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歌舞片《百鸟朝凰*可谓盛况空前。其后,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泰山历险记》更是轰动,当时《中央日报》还辟出专版跟进报道。大戏院随之 成为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交际来往,娱乐消费的场所,最高票价卖到大洋二元,乃是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梅兰芳在此也演出过京剧代表剧目《贵妃醉酒*1937年,曾遭受日机轰炸局部受损。1949年以前,大华大戏院以放映进口影片为主。1950年曾由军队接管,一 度改称军人电影院。1958年交还地方,改称大华电影院。期间改称东方红电影院,这时我有很深的印象&己得1974年春节,长影新拍的《艳阳天》和翻拍的《青松岭》、《战洪图*上影新拍片《火红的年代》作为时期第一批故事片上映,当时上映情形令人难忘。光排队购票要花上大半天时间,那时弄一张新上映影片的电影票是相当困难的事。另外,自1972年开始&旦凡 双灵固本散在南京举办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越南电影周,必定是在东方红电
影院和胜利电影院举行,每到外国电影周举办,这两家电影院门前人头攒
动,热闹非凡。结束后恢复大华电影院名称。我至今还保留近百份大
上运动神经元
华电影院至80年代初编印的电影说明书和排片表,是正反印的,半月一
期。我想如果将大华电影院开业以来上映的电影作一个统计,就是一部近
现代中国电影史料的素材。
民国时期与大华电影院同在新街口的影剧院还有三家,一是位于新街口邮政总局背后的世界大戏院(后改称延安剧场)。这家剧场早先为半斧形
双层楼房,座位900多个。民国23年((934年),影星胡蝶在此演出过;民国
36年((977年底),白杨、舒绣文等影星也来此为他们共同主演的影片《一江
春水向东流》作首映礼。2001年,为迎接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南京举办,曾
一号
投资1000多万元对该剧场实施大规模改建,完成后恢复了世界大戏院原名。
桁架桥只是好光景不长,旋即于2002年10月停业,改建集餐饮歌厅一体的夜总会,
终于在2006年彻底拆除。二是紧邻新街口酒家的新都大戏院(后改
称胜利电影院),于民国25年((936年)建成开业,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
计,费新记营造厂承建,耗资30万银元,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4层,楼
上楼下座位数1446个。除观众大厅之外,还设有高级包厢、酒吧、客厅等,其
豪华程度超过其他戏院。放映设备和观众大厅的吸音材料都从美国原装进
口,因而其视听效果在当时堪称为国内一流。戏院使用冷气设备亦为全国
领先,特地从美国最著名的约克冷气制造厂引进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福利
安”(feron)冷气机,在国内是绝无仅有。1937年为日本军占领,放映日本电
影并改名东和剧场。1945年底国民回南京时收回,更名“胜利电影
院”。这家电影院是中西合璧的历史产物,早已被南京市规划局列入南京老
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名录(序号为A014号),但仍没有保住,于2004年10月
被彻底拆除。三是在新街口中央商场东边还有一家名气很大的中华剧场,
也因2001年底维修时屋顶突然坍塌被责令彻底拆除,使这家已有70年历史
的剧场从此灰飞烟灭。
另外,建成于民国16年(1927年)的中华大戏院,位于夫子庙平江府路11号,曾用名上海大戏院,还有建于1931年的大光明大戏院和建于1934年
的京华大戏院等,如今也不见踪影。这几家电影院建成之初都是专映国外
无声片的剧场,盈利颇丰。例如,民国18年(929年)中华大戏院第一次改
造,添座位至700张,定点专映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影片,成为南京历史上604
最早的“院线制”影院。时至上世纪90年末,电影业整体“滑坡!这些电影院停映,改作其它商业用途。像中华大戏院先后有火锅城、演艺俱乐部等进驻。2009年8月因拓宽平江府路而拆除临街建筑门面&勺为戏院大厅部分,后半部重新装修改建后改作商业餐饮娱乐等经营,已是面目全非。
还有一家于民国18年(1929年)春建成开业的“国民大戏院!位于太平南路杨公井,为当时南京最大的高档影院。砖木结构,楼上楼下总座位1600多个,是南京首家专映有声电影的影院。1938年日军占领时期专映日本电影,并更名为中喜电影院。1945年12月国民回南京时收回,恢复原名。1953年改为人民剧场,上世纪80年代电影鼎盛时期以放映电影为主&0年代末随着电影业的整体萧条而逐渐淡出。如今,虽属江苏省演艺集团&旦已年久失修,关门十多年,算是尚存的半家。
民国16年(1927年)开始筹建,民国20年(1931年)2月建成开业的“首 都大戏院!位于南京夫子庙贡院街84号,设计者是黄檀甫,1922年他和吕彦直一起创办“真裕公司!并于1925年一同设计中山陵墓园方案,参加竞赛获奖定谳。这家电影院据说先后耗资10万元。在当年属建筑时间最长,投资最大的豪华型戏院,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寸髦的水磨石地面,面积2270平米,楼上楼下共有1400左右座位,规模之大在当时全国数一数二,拥有专映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影片优先权。
开业之际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刊发广告称:“东方最富丽的天国,首都最堂皇的剧场!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归属日本人组建“中华电影公司!成为该公司直营影院,改名中华戏院。1945年国民回南京时收回恢复原名,1950年改为“解放电影院!但当时主要跟上海联华、明星影业公司合作,联华、明星公司出品的电影有优先放映权,所以那个地方就成了民国首都南京一道文化风景线。凡是到夫子庙,就到首都大戏院观看最新影片或是海外影片已成为时尚。2005年左右停业,其放映大厅楼下部分出租给夫子庙商业街经营,楼上部分保留为南京市影剧公司老电影拷贝库和内部放映厅。好在电影院的门脸还“健在!看得到班驳的墙壁上&日时建筑纹样历历在目,具有中西合璧的民国范儿。在“首都大戏院”旁边,还有一家“秦淮剧场!始建于1945年,原名叫“鸿运楼戏茶厅!民国时期颇有声望,不少戏剧名家每到南京必在秦淮剧场演出。但据说这两家电影院也被纳入夫子庙景区改造范围,是否能幸存保留还是未知数,这算是两家。这样算下来,南京的民国电影院就剩下这三家半了,而目前只有一家在营业,就是大华电影院。
今年第一期《历史研究》上刊登了署名姚霏、苏智良、卢荣艳的文章,题目为《大光明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文章认为: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大
光明电影院,以好莱坞电影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迎合并引领上海民
众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文化,带动电影院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文化地
标。以大光明为代表的电影院,并非仅仅彰显娱乐功能。事实上,近代电影
院显示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功能。作为“影片一影院一社会”这一信
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大光明电影院通过对好莱坞文化的传播刺激着上海
社会对好莱坞元素的消费和再生产。同时,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族
意识甚至政治风云也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和对影院空间的态度。作者在
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将“影片一影院一社会”结合起来探究电影文化。
我想南京这些民国时期的电影院,也是很好的案例。更何况,民国时期京沪
两地文化紧密联系,这里面有很多史料有待挖掘和探究。再有南京图书馆
藏有完整的民国报刊,留下许多文献记载,这是做这类课题研究的好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当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对民国文化风景线的很好开发。但很可惜,刚
刚讲到的夫子庙的两家影院因为要建一个“中国科举博物馆”而计划要拆
除,所以说这两个电影院还比不过一幢仿制建筑。
第二&就是上午听好多专家在讲民国电影史料挖掘的话题&我觉得南京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民国电影教育基地,有三条线索值得关注:第一条是金陵
大学影像部,关于这个影像部的历史记载,去年6月20日《金陵晚报》有过专
题报道,是说在南大110周年校庆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
这部纪录片穿越到1936年的南京,以我国电影教育之父,第一部有声纪录片
少年电脑世界
的拍摄者孙明经为中心,回顾了特定人物和事件,勾勒了一幅由徐悲鸿、
严济慈、吴有训、陶行知、赛珍珠等一批南大校友构成的人物像。纪录片
以民国时期南京大学的旧影像部为基础,在大量的影像资料中,寻关于
1936年金陵大学影像部与我国早期电影的信息。据影片导演李晓峰介绍
说,《南京大学@1936》结合了金陵大学在1936年发起的教育电影运动,通过
真实的纪录片资料&对历史上南京大学&以及在这里就读和任教过的学者、
大师进行了横断面式的介绍。有资料显示,金陵大学影像部是作为我国科
教影像基地,对我国早期科教影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1936年拍摄科
教片《陶瓷》、936年拍摄《日蚀》,后一部是彩影片,这部纪录片是我国第
一部彩科教片,至1977年因为日本侵入南京而西迁入川,1937年9月拍
摄科教片《防空》、938年又拍了自贡的《警言》。金陵大学影像部所拍摄的606
科教影片在当时影响很大。我在南京大学校史档案中到金陵大学影像部与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合作的电影器材供应表上看到许多电影设备清单,从研究我国近代电影技术史来说是极好的素材。此外,金陵大学影像部当时还出版有杂志,如《电影与播音》、《电影与民众》。后一本杂志实际上是培训电影放映员的通俗刊物,有许多介绍电影放映器具的入门知识。金陵大学影像部于1950年初合并到在北京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到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就是今天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第二条是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民国电影的许多资料,尤其是早期电影官方管理制度及条例。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此时江浙地区成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于是,国民党开始对南京和上海两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的重视起来,因此构成了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这一制
度首先在上海推行,这是奠定国民党文艺政策意识形态与政治控制的效用基础&表现在电影政策被纳入其文艺政策的总体框架之中,将电影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置于国民党官方的控制之下,以电影作为掌握民众的工具之一,并服务于国民党创立的“党治”国家。例如1929年6月5日国民党中宣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通过《确立本党之文艺政策案*国民政府将电影不仅看作有通俗教育的作用,更看作有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1930年7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戏剧审查委员会!以此作为全国的电影审查机关。1930年11月3日,行政院公布《电影检查法*这部《电影检查法》的公布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民政府全国统一的电影检查制度的开端。对于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应该说有很大的潜力,立项来做是我国早期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电影机构的名目,当时有两个重要电影公司,一个叫中国电影公司,不光是电影发行,实际上还代行电影局的功能,这个电影公司当时很厉害,包括明星公司定期到南京跟高级官僚会晤,当然还有些其他,包括外国友人来中国考察电影,他们陪同到上海各电影制片厂参观(还有一个中国电影照相器材供应公司&当时很先进&相当于今天南京的苏宁环球公司,所有比较先进的东西它都有,而且按月推出欧美最新流行的照相机和电影器材&这些电影机构很值得研究。
第三条跟民国没有太多联系,但相距时间不久,是说苏州美专在1950年办了个动画专科,这也是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当时这个动画专科是到了无锡,并入新成立的华东艺专,之后没过多久又迁到北京,并入中央电影局表